李 哲
山東大學(威海)法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
對于外部反向刺破制度的含義,本篇文章打算從傳統的刺破制度的定義出發來闡述外部反向刺破制度的涵義。我國曾有學者這樣定義該制度:當公司的獨立法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被公司的股東濫用時,可以對公司法人獨立性和股東對公司債務的有限責任進行否認,要求公司的股東仍對公司債權人或者社會公共的利益負責。之后又提出當公司的股東為了逃避自己的個人債務而濫用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將財產無償或者惡意低價轉讓給公司。為了追溯到該股東的“影子”(受控制公司)的財產,須反向刺破公司的面紗,否認影子公司的獨立法人地位,允許該公司以受讓的財產為限對股東的債權人承擔債務的清償責任。此時適用的制度即為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
而外部反向刺破則屬于反向刺破的一種。美國Crespi教授提出反向刺破可分為“內部反向刺破”(insider reverse pierce)和“外部反向刺破”(outsider reverse pierce)兩種情形。前一種是說公司的內部人士即公司的控制股東或其他實際控制人向法院要求刺破公司面紗;后一種主要是公司的外部人士即股東的債權人要求否認公司法人及其財產的獨立性以獲取公司財產清償股東的個人債務。辨別這兩類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情形主要靠認清提出刺破要求的當事人的身份及對方當事人的身份。綜上,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涵義可概括為:當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的獨立地位,惡意向公司轉移財產以逃避個人債務時,股東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對公司的獨立人格予以否認,公司須對股東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制度。其中為保護無過錯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公司以從有過錯股東處受讓的不當利益為限承擔責任,并且須在公司的股東無法償債的前提下適用。
美國有學者認為反向刺破公司面紗有兩種適用方法,其中一種方法便是結果公平法‘equitable result approach’,不同于簡單的適用傳統刺破制度的要件,它對適用反向刺破提出更多的要求以更好平衡反向刺破所帶來的各種利益沖突。這里主要通過該方法來逐步構建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構成要件。
中國學術界對外部反向刺破制度的主體要件研究較少,大多是關于傳統刺破制度的主體要件的研究。這些關于傳統主體要件的闡述直接應用到外部反向刺破中略有不足。比如有學者認為刺破制度中其中一個主體可以定義為濫用公司法人獨立性的人,但是,由于所謂的“濫用”十分難以界定,因此本文不采取此種分類。本篇文章更為認同的是我國另一學者對刺破公司面紗主體的分類。刺破公司面紗的主體應主要分成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兩個部分。具體到本文重點討論的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筆者認為該制度的權利主體是相對整個公司實體而言身處其外的人,就是公司股東的債權人。而對于該制度的責任主體,本篇文章擬采用外部反向刺破的責任主體僅限于被公司的控制性股東用來逃避其所負債務的公司這一說法。雖然有學者提到該控制性股東和被利用逃避債務的公司需要一起作為外部反向刺破的責任主體,但是筆者認為濫用公司法人獨立性的股東不應該歸為責任主體。然而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后產生的法律關系有依附性的特征,控制性股東又與責任主體的高度關聯性,即產生公司面紗被刺破的后果是由其所致,而且這個股東往往需要參與到外部反向刺破訴訟中,所以在此種情形下,可以把該股東歸為這個法律關系當中的“關聯主體”。
由于外部反向刺破制度太過特殊即否認了公司法人的獨立地位和股東的有限責任,外部反向刺破紗制度的主觀要件須要更為嚴格,需要以股東具有濫用公司法人格的惡意為要件,即只有在該股東主觀上為惡意時,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才能作為股東的債權人的救濟。如果允許僅由于股東的過失行為就刺破公司面紗,會使得被請求刺破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影響該公司的經營獨立,也可能會損害隱藏在在公司獨立法人制度背后的良好的政策考量。而針對于特定股東是否(即前文提到的關聯主體)是否存在惡意,本篇文章認為應采取客觀的判斷標準,即通過其向公司轉移個人財產的各種行為以及給其債權人帶來的實際影響來判斷。同時為了減少司法實踐中股東債權人舉證的困難,充分發揮該救濟方式的價值,公司的控制性股東和被請求刺破的公司應當共同承擔證明該股東在主觀上是否具有惡意的舉證責任。
外部反向刺破制度已經在這幾年的司法實踐中得到了應用,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有三個,即常州凱瑞公司案、沈陽市二建公司案、撫順工行案。前兩個案件中的原告請求刺破公司面紗的訴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而在最后一個案件中,原告的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要求卻遭到了法院的否決。由此,本篇文章根據上述三個案件總結了適用外部反向刺破的兩種行為要件。一種是公司的特定股東或實質控制人向公司非法轉移個人財產,或者關聯公司互相轉移資產或輸送相關利益,以逃避自身債務的清償;另一種則是關聯公司之間存在人員、財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格高度混同,二者可被視為實質上的同一主體。
1.非法轉移資產的行為
在公司的控制性股東企圖通過向公司轉移財產的手段以逃避個人債務的情形下,滿足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的行為要件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被請求刺破的公司被該股東過度控制,股東的意志成為公司的意志。第二,該股東向公司轉移個人財產。第三,該股東向公司轉移資產的目的是通過減少名義下的財產逃避其負擔的個人債務。
2.人格高度混同的行為
在擁有關聯關系的公司之間,如母子公司或者姐妹公司,可能會經常有因人格高度混同而被請求反向刺破公司面紗的情形發生。最為典型的當屬常州凱瑞公司案和沈陽市二建公司案這兩個案子。這些相關聯公司之間可能存在人事高度重合、資產界限不明、業務混同,營業場所、聯系電話和銀行賬戶一樣的情況,甚至還會有子公司反向控制母公司等事實。他們(母公司或者姐妹公司)由此利用相關聯公司的名義與其他公司或個人進行商業上的往來,企圖逃避本公司的責任。
外部反向刺破制度的結果要件指公司控制性股東的行為必須產生了損害事實,即其逃避個人債務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其債權人合法債權。我國部分學者認為對于結果要件的認定,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第一,股東債權人利益的損害和該股東的濫用行為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因果關系;第二,債務人,也就是該股東必須無法對自己造成的損害后果進行補償;第三,其他法律經濟方式也不能補償該損害結果。針對于結果要件,筆者認為該損害結果不僅包括對股東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還應該包括對無辜股東和公司債權人的損害。我國有學者就提到法院或仲裁機構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時,倘若遇到存在許多公司股東的情況時法院需要慎重對待。比如在母子公司當中,母公司作為子公司的實際控權股東向子公司轉移了資產,那么一旦子公司的公司面紗被請求刺破的訴求得到法院認可,母公司(控制股東)的債權人就可以要求子公司承擔母公司的債務清償責任,但是卻不能要求其他中小股東承擔母公司的債務。而且即便要請求刺破子公司面紗的訴求得到了支持,子公司也只需以從母公司接收的財產為限,否則子公司中其他無辜股東的合法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倘若有這樣的損害發生,公司作為商業組織形式的活力和吸引力就會被弱化。因此,在適用外部反向刺破制度時,必須盡量避免或最小化對無辜股東和公司債權人遭受的利益損失。針對這個問題,本文認為“資本豁免機制”可以保護無辜股東的合法利益。至于對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損害,筆者認為外部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并不會在實質上給公司債權人造成較大損害,因為被刺破公司的債權人可以利用其他救濟方式保護自己的債權。
鑒于我國《公司法》第20條和第63條關于刺破公司面紗規定的缺陷,外部反向刺破制度缺少了合法適用的可能。但是該制度對于保護股東債權人的利益、特定公共利益以及制裁利用法人形式從事違法活動的行為有重要作用,因此,對該制度在司法適用中的主體、主觀、行為、結果等四個構成要件須得不斷探索以期彌補當前法律中的漏洞。尤其是在主觀要件中應特別注意外部反向刺破的特殊性。
[ 注 釋 ]
①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適用要件載[J].中國法學,1998(10):66-78.
②李雅光.論公司人格否認的外部反向適用[J].生產力研究,201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