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內蒙古 烏海 016000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即以法律為準繩衡量社會生活,以法律為框架規范言行舉止,以法律為“指路燈”引導社會發展。法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實現國家現代化,內在要求著法治化的必然實現,因為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要因素之一就是法治的實現。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縱覽國內外各國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法制對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的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需要擔負起時代和人民賦予的新的使命,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法治對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必要性。黨的十八以來,黨和國家對依法治國的重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十八屆四中全第一次將“依法治國”定為會議主題,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依法治國的行動綱領和具體要求,黨的十九大在總結十八以來取得經驗的同時,更為黨和國家未來的法治發展指明了道路。綱舉目張,執本末從。建設法治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前提基礎,法治觀念的樹立、端正及增強,是新時代法治社會建設的前提要求。全面依法治國的六大任務之一即增強法治觀念,因為法治觀念市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思想基礎,切實夯實這一思想基礎,并將其貫穿于依法治國各個領域,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保障。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和新使命,全面依法治國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也愈顯重要。
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造就了內涵豐富的中國法治文化,這其中沉淀著許多優秀的法治基因,正是這些優秀的基因,深刻著影響我國的法治發展的進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正視自己的法治傳統,才能深刻體會今天中國法治的發展,才能將優秀的法治文化傳統,通過去蕪存菁繼續傳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因此,要在揚棄中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將優秀的法治文化在傳承中與現代的法治精神有機契合,共同助力中國法治發展。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重要內容,三者相輔相成。國家發展狀況如何,與社會的發展態勢有極為緊密的關系。在法治建設方面亦是如此。法治社會的建立可以為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設夯實社會基礎和認同基礎,之于中國而言,正如和諧中國的建設要以和諧社會的建設為前提一樣,法治社會的建設同樣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基石。而全民守法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與法治社會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全民守法的實質在于,使公民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樹立起對法治源于內心的尊崇和信仰,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風尚,以此助推法治社會的建設和完善。
雖然在1999年依法治國就已入憲,十六大以來,國家也一直在堅持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但法治中國的建設還是存在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官員腐敗、權利尋租,使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受到嚴重的威脅;呼格吉勒圖案、陳滿案等冤假錯案的發生,使公眾喪失對司法公信力的信賴;社會分配不均和矛盾加深,使公民懷疑法治的公平正義等等,都成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重大阻礙,而這些的阻礙的歸根到底都源于法治觀念和法治信仰缺失。因此,增強公民堅實的法治觀念和信仰,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力量之源,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勝利之基。
國家經濟社會各項事務的運行發展是否有條不紊,取決于該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國家治理體系,取決于該國在國家治理方面是否具備符合人民和時代要求的能力。法治則是一國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建立完善的必然內容和法律保障,同時也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內在要求。因此,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諾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自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結合人民需求和時代需要這樣解釋道:“適應時代變化,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段文字很明確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依法治國的重視,尤其是對法治意識的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從法治的角度出發,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新一層面的詮釋,同時也提出新要求。這一詮釋也不難看出法治與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與推進離不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成果需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否現代化來檢驗。因此,在新時代,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既是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必然要求,必須要結合實際發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增強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國家。
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著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為新時代的中國法治建設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創新,而十九大報告中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全面且深刻的詮釋,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和要求,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構成,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要求堅持十四條基本方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是其中之一。具體有以下五方面內容:一是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二是重申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四是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和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立法、執法、司法制度和推進全民守法的重點任務。面對深化依法治國實踐需要,加強統一領導以確保法治中國建設的過程的協調一致和整體性。五是依法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這五個方面從縱覽全局的角度,依據我國社會現實情況和未來發展目標,詳細地闡述了新時代如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也為新時代如何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社會法治建設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
憲法位于我國法律體系金字塔的頂端,是國家安邦定國的根本大法,集中體現人民的意志,引領著國家安穩、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憲法至上的法治觀念有沒有樹立起來,決定著法治觀念能不能樹立起來。十九屆二中全會在充分肯定現行憲法的基礎上,遵循憲法必須隨著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發展這一規律,依據新時代我國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機遇新挑戰,適時的對我國憲法做出一定的修改。將黨和人民實踐中創造在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由憲法及時確認并上升為法律,以便更充分發揮憲法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規范、引領、推動、保障作用。這也是新時代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的關鍵一步。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健全關系到國家的整體運行,作為推進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構成。十九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要下決心解決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中存在的障礙和弊端,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社會法治建設進程。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衰。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尤其是在新時代,我國的法治建設必然會面臨諸多新任務新挑戰。因此,在依據十九大以來依法治國的重要部署的同時,結合我國現實社會實際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探尋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發展路徑。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思想前提。人民只有將法治觀念真正的內化成為法治信仰,常態性的全民守法氛圍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會建設才能持續進行。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重點在于:一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是全面依法治國離不開領導干部的實踐和推動,其對法治的態度影響著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態度。將法治建設成效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作為衡量領導干部工作實際的重要內容。同時,進一步完善國家公職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將對憲法法律的學習納入到常規學習和黨校、行政學院等培訓中,增強領導干部憲法法律意識,使其在思想觀念上尊崇法治,在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履行推進法治建設職責。通過黨員干部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引領人民群眾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將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落到實處。二要重視法治的宣傳和教育。普法工作不只是向公民宣傳法律條文、解讀法律內涵,更需要在法治實踐過程中與全社會保持良性互動,使法治實踐成為法治宣傳教育的最佳途徑。堅決貫徹落實“誰執法誰普法”,切實推進“七五”普法全面落實,堅持“以案釋法”,從不同群體的特點出發,因地制宜開展有特色的法治宣傳教育。重視高校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法治教育網絡。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以及“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技術進行法治宣傳。堅持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依法治理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素。要進一步拓寬依法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范圍,貫徹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通過使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社會規則的制定和國家的管理活動來實現民主法治,依法共治。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因此,要深化城鄉基層組織的依法治理,進一步研究在新時代新形勢新挑戰下城鄉基層組織所面臨的困境和難題,因地制宜地創建多種依法治理的新形式。鼓勵各類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依法自律自治,支持發揮其在依法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共同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實現從源頭上依法治理。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人民監督員制度試點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法治社會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因此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不可或缺。一是要建立起統籌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均衡配置法律資源,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實現法律資源共享和跨區域法律服務。二是要拓寬法律服務的范圍,不拘泥于傳統的民商事法律服務,結合“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著重提升融資合資、海外合作、知識產權等法律服務需要。注重提升民眾日常生活的食品、醫療、養老等法律服務品質。三是要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擴大法律援助覆蓋范圍,降低法律援助門檻,使每一個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都能在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四是要提升法律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專門的學習和培訓,使法律服務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不斷提高,加快高、精、尖專業法律人才的培養,保障法律服務隊伍的持續發展。
制度和機制的完善,對法治社會的建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用制度和機制依法推進社會治理是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一是出臺執法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著力解決“立案難”和“執行難”問題,總結立案登記制實施三年以來的經驗,根據實踐中發生的問題來尋求制度的不斷完善。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進一步推進司法公開工作,加強司法保障人權力度。依據社會經濟現實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新的訴訟方式,成立專門法院,如知識產權法院和互聯網法院,為知識產權和互聯網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二是積極推動在派出所、信訪等部門和基層人民法院設立人民調解組織,加強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之間的聯動工作體系,完善各類調解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多元化地滿足社會各界的合理訴求,使人民群眾遇事找法,進而提升全民法治素養、建設法治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