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夕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仲裁是指民商事糾紛的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情況下達成的將糾紛提交第三方機構解決的一種糾紛解決方式、手段、途徑,其中第三方機構即是指仲裁機構,其中當事人自愿受仲裁裁決效力的束縛。仲裁制度產生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用,立法者和學者們對仲裁制度的集中研究也始終未中斷,其中包含對一個核心問題和其延伸問題進行著討論和研究,核心問題即對仲裁進行司法審查的合理性與必要性,若有必要性,那么司法對仲裁的審查范圍以及司法審查的方式能否發揮仲裁制度應有的積極作用。以下筆者擬從三個問題出發討論關于仲裁的司法審查制度。
首先是關于仲裁司法審查的必要性問題。眾所周知,仲裁作為司法之外的一種非訴手段,它能夠有效的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民商事糾紛,仲裁制度本身蘊涵著效率性、自治性,也使得其受到民商事主體的重視。但由于仲裁會喪失部分的公正性,學者們普遍認為仲裁的司法審查是十分必要的。從我國現行的關于仲裁法的相關立法規定中可以看出來,在我國,仲裁與司法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種控制的關系,同時也存在著支持和協助的關系。也可以說法院的監督本身就蘊含著對仲裁的支持。在我國仲裁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法院一直在其與仲裁的關系中尋找適度的平衡。仲裁的司法審查能夠有效保證仲裁制度的良性運行,是仲裁的功能得以實現的外部條件,這也正是對仲裁進行司法審查必要性的根本來源。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對仲裁的司法審查均是持肯定態度,其差異僅僅體現在審查的方式和界限等問題中。而筆者認為產生該差異的原因正是在于各國對維護仲裁制度之應有效益與公平之間的平衡問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目前我國理論界學者的共同觀點也均認為鑒于我國仲裁制度中仲裁組織的民間性、仲裁程序的靈活性、解決糾紛一裁終局的快捷性等特征,對仲裁實行司法審查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仲裁司法審查的范圍問題。研究仲裁的司法審查制度,首當其沖的問題便是確定司法審查的范圍。仲裁之司法審查的根本在于如何維持司法審查權與仲裁裁決之間的平衡問題。學界存在以下兩種觀點,即全面審查論和程序審查論,兩種觀點截然不同。前者認為仲裁的司法審查要兼顧實體審查與程序性審查。原因在于:首先,仲裁的首要價值目標即公正,而實現仲裁首要價值目標的現實需要要求法院理應對仲裁制度進行實體和程序等方面的全面審查。其次,目前我國立法中關于仲裁制度的相關規定與訴訟制度的相關規定相比顯然是簡單貧乏的,這些現行規定并不足有保證仲裁結果的完全公正。而對仲裁制度堅持實體和程序上的全面審查恰恰是保證公正的一種有效且必要的手段。后者強調仲裁的司法審查應當集中于程序性事項中。原因在于:第一,目前國際仲裁的立法趨勢也是采取程序審查方式,只針對程序性問題的審查方式契合國際趨勢。從發達國家現行的仲裁立法來看,大部分都將法院對仲裁司法審査范圍限制在程序性問題,一般不會涉及仲裁的實體性問題。第二,有觀點認為,當事人選擇仲裁程序解決糾紛是對排除法院管轄的效力的一種明示或默示合意行為,而此時法院若可以借對仲裁審查之名處理其中涉及的實體性問題,如變更或撤銷仲裁裁決,都是對當事人合意的一種背離,由此可能會損害仲裁的權威性,而這種對仲裁“一裁終局”原則根本否定,更可能造成仲裁制度無人敢用的局面。對國內仲裁裁決的審查與涉外仲裁裁決的審查目前在我國司法實踐中有著不同標準的形式,對國內仲裁裁決通常采取全面審查論,即程序實體雙管齊下,而對涉外仲裁裁決則采用程序審查論,同時設立了對不予執行涉外仲裁裁決以及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等問題的報告制度。有學者認為,這種區分審查標準的確立,既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也不利于對國內仲裁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第三是關于仲裁的司法審查方式。依據我國《仲裁法》的規定,目前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主要存在兩種形式:撤銷仲裁裁決以及執行仲裁裁決,其中后者主要針對的是對仲裁裁決的不予執行。我國在《仲裁法》的起草過程中普遍對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程序并無異議。在1994年關于修訂《仲裁法》的草案中,有部分學者提出:“規定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程序,一方面是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對仲裁工作中可能存在失誤的一種及時糾正。這種程序存在于世界上許多國家。因此,我國《仲裁法》草案對不予執行和申請撤銷裁決的程序作出了規定。關于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情形,《仲裁法》草案借鑒了《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對于撤銷仲裁裁決的具體情形,草案采用了與不予執行規定相一致的原則。恰恰對于這種仲裁裁決的審查方式學界頗有爭議。有觀點認為仲裁裁決的撤銷與不予執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制度沖突,如翁曉健等學者認為應當將兩者予以合并,將撤銷仲裁裁決作為對裁決進行異議的唯一合法手段,同時采取程序審查論的觀點主張對仲裁裁決的撤銷事由僅做程序方面的審查,不包括實體方面的內容。而以趙健教授等為代表的學者指出,“兼采不予執行裁決和撤銷裁決程序確實會帶來法院對仲裁的雙重司法監督和司法控制問題。取消仲裁制度對免除法院對仲裁裁決進行雙重審查的角度來看大有益處,但與該益處相比,取消雙重審查監督帶給仲裁制度的不利之處將會更多,因此兩害相較取其輕,仍應采納撤銷程序。”目前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仍然保留了仲裁裁決的雙重審查程序。但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采用將撤銷與不予執行的申請法定事由逐步合一的方式,在操作中能夠有效的杜絕當事人在撤銷申請被駁回后又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請不予執行的情況出現,這也是我國立法的一大進步。
最后即關于涉外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目前我國對涉外仲裁的審查采用的是內外有別的雙軌監督機制問題。有觀點認為我國不應實行此種分軌監督制,這是將仲裁與涉外仲裁監督分割開來,是一種內外區別的表現。而也有觀點指出,現行《仲裁法》規定在仲裁的監督問題上區分國內仲裁與涉外仲裁符合我國歷史與現實也符合國際上的通行作法。二者實質上并不相同。觀點一強調的是司法對國內仲裁與涉外仲裁的監督應當合流并軌,將目前仲裁法針對我國仲裁裁決實體與程序全面審查的相關規定,同樣適用于我國的其他涉外仲裁裁決。而觀點二則強調對仲裁的監督應當僅局限于對其程序問題的審查,而不應擴大的對實體問題的一并處理。筆者認為該觀點并不是全部排斥對內外監督的“并軌”,而是在結合我國發展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探尋出對仲裁監督的一種新的道路,這種道路是符合我國仲裁制度實際需求的,在“現階段”也是完全必要的。
綜上,我國仲裁的司法審查制度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仲裁的司法審查范圍以及仲裁裁決的審查方式等方面,對此現行立法的操作性有待提高,同時對撤銷仲裁裁決以及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兩制度的銜接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理論界對關于仲裁制度問題的研究一直未曾止步,對該制度的探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在此過程中仍缺乏能夠真正深入司法實踐并尋求解決之道的學者。故筆者期待未來能夠通過深層次的研究和發展,此制度最終能夠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