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國臣
山東省慶云縣尚堂鎮政府,山東 慶云 253700
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政治和社會變遷的第一次重大時期。以宗法分封制為核心的西周王朝趨于毀滅,周王室衰微,各諸侯爭奪霸權,統一王權不斷旁落,社會矛盾激化,從而導致社會動蕩。而社會的動蕩又帶來了思想的繁榮,各派學家就如何恢復社會秩序,如何實現統一等問題,提出了自家學說的一系列主張。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就這一社會現實進行了全面的、多層次的思考,力圖通過法治進行社會變革,法家思想形成。
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寫到:“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若尊主卑臣明職分不得逾越屋百家弗能改也。”可知法家學派是徹底的國家主義者,在法家看來,國家利益是主要矛盾,百姓利益全都是次要矛盾,百姓利益無足輕重,所以應用刑加以制止一切阻礙國家發展的行為。法家主張用嚴刑重罰去治理國家,他們認為只有依靠嚴刑重罰才能建立“六親相保終無寇賊”的良好社會秩序[2]。
現代法治精神作為成熟的公共意識和理性規則,是在法治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以公民的共同價值觀為內在屬性的法治精神。現代法治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唯一準繩,通過法典判斷衡量事情優劣,依法處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每位公民的權利都應被充分尊重和不被侵犯,每個人也都應該承擔自己的義務。
一是法治即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確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即使是具體行使國家權力的國家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他們的權力也由人民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和人民之上。
二是法治方式多樣化。現代法治方式多樣,法律手段不是唯一的治國手段和方法,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和形式實施管理,比如政治、文化、教育等等方式。法治國必須法至上,但也絕不是法唯一。
法家思想的法治,也追求法治國家的目的,但它畢竟是帶有階級和時代局限性的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的產物,法家法治思想最重要的核心仍是維護君主專治的人治思想,從根本上不同于現代法治的內涵:
第一,法家的法治主體是君主,對象是被統治階級。根據法家思想理論,君主君權至上,地位至上,法治只是一個用來統治百姓的工具。韓非的法治的核心思想是以君為主,君權的存在被認為是毋庸置疑的前提,這是完完全全為推行君主政治而服務的法治思想,權力高于法律,法律是君主手中任意揮舞的權杖。[3]在現代法治和法律面前,個人權勢想要凌駕于法律之上是萬萬不可能的。
第二,法家的法治思想,不具有現代法治所要求的平等思想。法家法治思想的本質是人治,所以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統治者凌駕于法律之上。現代法治沒有特權,它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現代法治的本質就是要依法治權,任何人,任何權勢都不能凌駕超越法律。現代法治關注公民的權利和自由,關注公民的平等,現代法治沒有特權。
法家法治思想與現代法治僅僅是“形”像,而非“神”似。法家的法治思想,它誕生在封建專制的母體中,由于缺少自由、尊嚴、民主等理念的滋潤,注定了它悲劇般的歷史使命,只能夭折在封建社會中,而無法發育成為現代的法治,但法家法治思想作為一種法律思想遺產,在它的思想中仍有許多可借鑒的精華,其借鑒之處在于:
法家的法治思想作為一種實用和功利性的思想,啟示我們制定的法律要具有實用性,制定的法律必須是實用的,它是能夠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法律。法律不能隨意制定,要權衡利弊,要做到利大于弊。雖然我們不能苛求立法者制定出來的法律是完美無缺的,但也應是相對合理性最大的法律。
綜上,法家思想是我國古代政治家智慧的結晶,其中的法治思想更是我國優秀的文化法律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法治思想其中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不足,總的來說就是其法治實乃君本位的治國之術。但這些不足是由當時的社會和歷史政治環境的局限性造成的,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我們要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依法治國的原則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去看待法家的法治思想,一方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對法家法治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當今法治建設的健康、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