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敏
天津市薊州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900
危險駕駛犯罪案件頻發,且數量呈逐年遞增態勢,為有效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依法推進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具體化、制度化,2016年11月,兩高三部發布《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于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具體施行提出了概括性的指導意見。本文試圖通過對危險駕駛案件的辦理中注意事項及解決方法分析,以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辦理危險駕駛案件中的應用,結合公訴工作實際,對這一問題作初步的探討。
涉嫌危險駕駛犯罪的案件數量的逐年增長必然會加重辦案任務、占據其它案件的辦理時間和精力。大量的危險駕駛案件,也不得不讓受理案件數量如此之大的基層檢察機關去思考在辦理危險駕駛適用認罪認罰程速裁序時會遇到的問題。筆者根據司法實踐中辦理案件的一些經驗,總結出如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一)犯罪嫌疑人經傳喚拒不到案
涉嫌危險駕駛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因其社會危險性不高,在偵查階段大多沒有實際羈押,強制措施多為取保候審。在案件的實際辦理中,犯罪嫌疑人以為交納保證金或提供保證人,采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沒有被羈押就不需要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檢察機關傳喚犯罪嫌疑人到案接受訊問時拒不到案的情況時有發生。犯罪嫌疑人拒不到案嚴重干擾了司法機關辦理案件的正常程序和認罪認罰速裁程序的適用。
(二)因犯罪嫌疑人無法到案,“委托”他人代為簽據具結書
按照《辦法》第十二條的規定,對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一般應當在受理后十日內作出是否提起公訴的決定,對于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一年的,可以延長至十五日。因次,檢察機關受理危險駕駛案件后,若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并適用速裁程序,應在十日內決定是否將案件移送至人民法院。而危險駕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采取的強制措施一般為取保候審,雖被采取強制措施時,取保候審的決定機關已經告知犯罪嫌疑人不得離開居住市縣等規定,但仍有部分犯罪嫌疑人不遵守規定,未告知執行機關而擅自違反取保候審期間的義務,擅自離開居住的市(縣)。后在檢察機關傳喚時,遠在外地的犯罪嫌疑人為“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便讓與其年齡相仿甚至相貌相似的人員代為簽據具結書,而這一點承辦人可能無法及時察覺。
(三)涉嫌危險駕駛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血樣送檢不及時
按照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犯罪案件的指導意見》,第五條規定,交通民警對當事人血樣提取過程應該全程監控,保證收集證據合法、有效。提取的血樣要當場登記封存,并立即送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檢驗鑒定機構或者經公安機關認可的其他具備資格的檢驗鑒定機構進行血液酒精含量檢驗。因特殊原因不能立即送檢的,應該按照規范低溫保存,經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在3日內送檢。對此,因案件數量多、辦案壓力大,常有公安機關未及時送檢的情形存在。
(四)審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是否真誠認罪認罰未可知
按照《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二)>實施細則(試行)》,犯罪嫌疑人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0mg/100ml,一般不適用緩刑。若不是無駕駛資格的情況,多數涉嫌危險駕駛的犯罪嫌疑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不超過200mg/100ml,排除諸如此前因酒駕被處理過等情況,司法實踐中多數犯罪嫌疑人都不在“一般不適用緩刑”的情形,即屬于一般適用緩刑的情形。因為在對犯罪嫌疑人告知認罪認罰制度及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時,犯罪嫌疑人了解到其不會被判處實刑,繳納罰金就會沒事,便對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無異議。而屬于“一般不適用緩刑”的犯罪嫌疑人,因認罪認罰具結書中的量刑建議對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有著切切實實的影響,在簽署時多有疑慮。因此,犯罪嫌疑人簽署了檢察機關建議適用緩刑的量刑建議后,其是否在真實地對其涉嫌危險駕駛的行為真誠地有所悔罪我們未可知。
辦理危險駕駛犯罪案件,尤其是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過程中,對承載著司法改革穩健運行任務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完善,兼具內在和外在維度的雙重價值①。正是切實的司法實踐中存有一些問題才會驅使我們不斷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解決方法的過程也對指導實踐有非常積極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傳喚犯罪嫌疑人不到案情況,就要分情況處理:如果犯罪嫌疑人違反取保候審期間的規定,離開居住的市縣未向強制措施執行機關履行報告義務,經兩次傳喚不到案的,為保證訴訟程序的正常進行就要對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以此保證訴訟程序正常進行;在司法實踐中,偶爾存在無法聯系到被采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后犯罪嫌疑人及時回復辦案機關,且未影響訴訟程序正常進行的,不宜變更強制措施的。為保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及速裁程序的適用,應對取保候審期間被取保候審人應遵守的義務對其重申,有保證人的應將保證人的義務也再次對保證人進行告知,以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
(二)司法實踐中還未遇到犯罪嫌疑人因無法到案,“委托”他人代為簽署具結書的情況,雖然此類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小,但因危險駕駛案件數量大、所用訴訟時間短,因此為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在危險駕駛案件辦理時仍應注意以下事項。承辦檢察官應對卷宗中常住人口信息表犯罪嫌疑人照片及犯罪嫌疑人簽署的筆錄字跡仔細審查,并在犯罪嫌疑人簽署具結書時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以核實其身份;在訊問時,對案發時間、地點、所駕車輛情況等細節問題詳細訊問,通過了解犯罪嫌疑人對細節的掌握程度已確定其身份。經審查,如遇此“犯罪嫌疑人”非彼犯罪嫌疑人的情況,要及時予以制止,情節嚴重的,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對于未現身的犯罪嫌疑人,檢察機關應通知強制措施的執行機關,適時變更強制措施,以保證訴訟正常順利進行。
(三)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卷宗里涉及血液中酒精含量的鑒定意見部分,一般僅附有《血樣提取登記表》及鑒定意見,公安機關內部的審判文書并不在列。雖辦理該類案件所用訴訟時間短,但不應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對證據的合法性審查。承辦檢察官在審查鑒定意見時若發現血樣的送檢是在血樣抽取后3日后進行的,應督促偵查機關補充移送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的審批單,以證實犯罪嫌疑人血液中酒精含量檢測結果的合法性。若偵查機關無法補充調取應責成其說明情況,并對鑒定意見的真實性及有效性進行審查。
(四)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現了刑事案件的繁簡分流,節約了司法資源,有助于簡案快審、難案精審,將更多的司法資源投入疑難復雜案件中,最大程度地實現公正和效率的有效統一。同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于鼓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伏法、接受教育改造意義重大。但正如上文所說,危險駕駛類案件很大一部分是適用緩刑的案件。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繳納罰金后定期履行報告義務即可,其是否真誠認罪認罰未可知。因此,在案件審查起訴環節向犯罪嫌疑人進行釋法說理,嚴明危險駕駛對于其個人及社會的潛在危險變得尤為重要。法庭上公訴機關除代表國家指控犯罪,亦應在法庭上向被告人、旁聽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最大限度地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使得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實踐中切實得以貫徹實施。司法經驗表明,很多對指控罪名不持異議的被告人,對自己可能受到的刑事處罰都是非常在意的,他們之所以認罪,這本身就是為了追求有利于自身的量刑裁決②。
面對如此大量的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這一依法治國要求、司法改革的中心任務和目標是不變的,作為檢察機關更是應該繃緊公平正義這根弦。同時對于在危險駕駛犯罪案件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面臨的問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慎審查案件中存在的證據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做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 注 釋 ]
①有關價值的討論,經歷了從原本經濟學范疇到哲學、法學等社會學科的延伸,一般被認為是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自身所需要的某種功能或者屬性.
②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改革的理論反思——基于刑事速裁程序運行經驗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6(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