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航 蔡 治 陳俊池
眉山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四川 眉山 620010
在當前刑偵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對于足跡的檢驗手段也在進一步創新,然而在針對鞋體穿用特征的研究方面,大多數研究主要聚焦于對鞋外磨損特征方面,而對于足體直接接觸的鞋內部分的穿用特征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入。實際上,鞋內穿用特征是一種人足跡特征的直接反映形態,主要指的是鞋內磨損形態與汗漬浸漬形態,能夠從中分析出穿鞋人的行走習慣與腳型,在足跡檢驗中有著較高的參考價值。
人的腳掌、腳面與鞋的內底、內幫在不斷的接觸、摩擦過程中會形成鞋內穿用特征。人體在重力作用下,如果所穿鞋比較合腳,則最終留下的鞋內穿用能夠客觀反映出人腳外形及輪廓的特征,其中包含腳趾帶下、形態、分布、腳弓形狀以及各腳趾搭配關系,尤其在鞋內底上有著清晰反映,可直接觀察出鞋的合腳度與空余量[1]。此外,通過對人腳外形特征的觀察,可更為真實地反映出腳存在的部分缺陷與畸形特點,這在認定人身中具有決定性作用。
由于穿鞋過程中,腳掌與鞋內底會直接接觸,所以鞋內底材料會選擇細密材質,保證其彈塑性、吸附性與滲透性。所以,在人體重力作用下,鞋內會形成一定的壓痕特征,也即表明鞋內壓痕特征的形成主要因為人體重力。通常來講,人體重心會落在人腳的第一跖趾、第五跖趾與后跟中心三個部位,所以在鞋內底重壓部位會形成不同程度的局部塌陷與破損。可見,在重壓區域內的壓痕特征會更加顯著,而腳弓部位與其他四趾部位的壓痕特征會較為淡化,因此所有穿用過的鞋子都會存在鞋內壓痕特征,而這一特征也是足跡檢驗堅定的重要參考,有著關鍵的應用價值。
人腳在穿用合腳鞋的周期性行走中,其腳掌與腳面凸起部位與鞋內底和內幫產生一定的融合摩擦,會對腳的整體結構形態有所反映。具體來講,鞋內磨損特征除了表現在鞋內底與內幫明顯凹凸外,還會在其表面襯物、鞋墊等物體上出現破裂、起毛或是損壞的細微特征。通常來講,鞋內磨損程度會受到外部與內部因素的雙重影響,其中腳型、人體形態、年齡、行走習慣、汗液分泌等為主要影響因素[2]。此外,不同人群的生活環境、勞動強度、工作種類、穿用時間、鞋類質量等為次要影響因素,同樣也是造成其磨損特征的關鍵。不難看出,不管鞋子穿用時間的長短,其內部磨損特征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穿的鞋子十分合腳(即是指大小、肥瘦與腳型高度契合),那么所形成的鞋內穿用特征在大小、形狀方面會與人腳本來輪廓極為相近。而倘若鞋過大,那么五趾位置與前掌壓前沿不會產生變化,但是前掌后沿便會向后延伸,腳印前尖距后跟距離與腳弓邊長,鞋內所反映出的整體鞋印也會變長;倘若鞋過小,腳印局部會變小,五趾位置更加靠攏,尤其是五趾前端部位難以良好反映,而后跟中心壓前移,鞋內幫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磨損。
鞋的種類會對鞋內穿用特征的形成帶來一定影響,原因在于其結構、工藝、質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比如平底鞋的鞋內底足印與人本身腳型的大小、形狀基本趨同,并且前后受壓力度相對均勻;而帶跟鞋會因為鞋跟的高低程度對鞋內穿用特征造成影響,通常來講鞋跟越高,鞋內穿用特征中前掌與腳趾部位出現重壓痕跡的情況便會更加明顯,五趾形態及其位置關系也會有所變化[3]。此外,由于鞋底所用材料各不相同,其材料強度會對特征可塑性形成影響,當材料的材質軟度達到某一程度時,能夠對壓痕輕重、汗垢、磨損等特征清晰反映,而當材料材質較硬時,則只能夠對平面腳印形態有所反映。在足底壓力的傳導之下會對擠壓形變與磨損進行程度輕重的反映,而這類磨損形態在足跡檢驗中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鞋內穿用特征能否清晰、完整的得到反應,還與鞋的穿用時間長度相關。如果鞋的穿用時間較長,那么所形成的鞋內穿用特征便會更加明顯且穩固,分布特征也會更多;而如果鞋的穿用時間過短,可想而知其鞋內穿用特征則不會很明顯。而特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從清晰轉向滲透擴散,比如前掌前沿與趾位會從開始的分離到后面相連,不過這類相連在細致觀察下依舊可分辨出來。
在比對分析鞋內足跡樣本與檢材的過程中,首先,我們需要對二者分別對應的部位有所明確,通常來講對應部位有足跡邊緣形態、不同部位方位關系、掌前緣形態、掌前緣到后跟后緣距離以及足寬和足長等等;其次,需要對兩者容易發生變化的部位了解清楚,一般來講赤足腳印發生變化的部位集中于五趾,正因為五趾具備一定可伸縮性,所以足跡長度、五趾形態以及趾尖到掌前緣距離都可能發生變化[4]。鞋內穿用特征相較于赤足特征來講,因為受到鞋的限制,所以所形成的特征會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再次,要把握住其中的穩定特征,比如五趾構成整體關系和指尖形態(觀察二趾到四趾高低排列關系與二趾到小趾距離比例關系)、前掌前緣形態(前掌前緣與二趾到四趾根部的波峰形態,通常為1峰、2峰與3峰這三種形態)、掌后緣形態、足后跟形態等等[5];最后,還應重點觀察重壓部位形成的深淺度與壓力面反映形式,對受力角進行測量,比如測量赤足腳印后跟中心點到第五跖骨再到第一跖骨所形成的角度。如上幾點便是在足跡檢驗工作中需要重點觀測的鞋內穿用特征。
利用鞋內穿用特征進行足跡檢驗而最終偵破案件的具體案例眾多,筆者從中選擇兩個典型進行實例說明。案例一:某縣城發生惡性入室搶劫殺人案件,犯罪分子在逃離案發現場時將一雙中度磨損的人字拖鞋遺留下來。由于在現場遺留的拖鞋與嫌疑人所穿的拖鞋存在結構方面的較大差異,所以鞋外磨損狀態相差太大,僅僅從鞋外磨損形態分析,無法得出同一認定結果。而利用鞋內汗垢磨損腳印形態展開檢驗,能夠作出同一認定結論,最終犯罪分子在這一證據下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案例二:某鄉鎮旅館老板被人殺害,案發現場提取到犯罪分子在慌亂逃跑中遺失的中度磨損的白色球鞋一雙。而犯罪嫌疑人所穿新鞋僅僅穿用四天,與中度磨損的舊鞋相比,其鞋外磨損特征差異太大,無法進行有效檢驗。而通過檢驗鞋內穿用特征,分析鞋內墊、鞋內底中的立體汗垢磨損腳印與磨損形態,在多角度足跡檢驗下得出同一認定結果,從而順利偵破案件。
總而言之,既然鞋內穿用特征能夠直接反映出穿鞋人的行走習慣、運動特點以及腳型特點,那么在足跡檢驗工作中準確利用鞋內穿用特征則有著極高的可信度,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能夠直接認定同一,唯有精準掌握不同條件下引發非本質變異情況的規律,才能夠推導出最為正確的結論,這便是利用鞋內穿用特征進行足跡檢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