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萍
四川酒都律師事務所,四川 宜賓 644000
2016年3月25日,原告周某某及其他約40余名學生家長受某某幼兒園邀請到翠屏區中渡口河邊參加班上組織的“親子活動”,在參加“拔河比賽”中受傷,致其右股骨頸骨折(頭下型)。
周某某提起訴訟,認為某某幼兒園在其組織的親子活動中,在選擇拔河比賽場地、提供比賽器械、組織比賽等方面都存在重大過錯,造成了自己的受傷。被告答辯認為:首先本案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其傷殘與被告有直接關系,其次被告在組織這次親子活動中并無過錯,被告不是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對家長不應承擔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一審法院審理認為,被告組織的此活動不屬群眾性活動,其對參與活動的成年家長,沒有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且被告已盡到注意義務、提醒義務、幫扶義務。
后原告提起上訴,二審爭議焦點為:某某幼兒園對參與親子活動的家長是否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某某幼兒園對本案損害結果的發生和擴大是否存在過錯。后二審法院認定:群眾性活動,指的是法人或其他組織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活動,因此,某某幼兒園不是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對參加春游的家長不具有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被告也通過各種措施盡到了提示義務、謹慎注意義務、幫扶義務。
群眾性活動是指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參加人數較多的活動,此案中,原告認為群眾性活動泛指參加人數較多的活動,那么對于此處的“多”應該界定為多少,顯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或者法律解釋的情況下以人數多少來界定是否為群眾性活動是不合理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關注大型活動面向的對象為依據來界定其是否為群眾性活動更具有合理性。對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應考慮組織者是否有具體活動計劃方案、是否對相關公眾行為有指揮管轄權、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否對等方面進行考察。此案中,一二審法院均認定幼兒園不是群眾性活動組織者,其中重要的一點便是因為其組織的親子活動面向的對象是在校就讀學生的家長,并不是社會公眾。
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法律在綜合考慮了在調整商業活動的秩序中設立這種義務的社會經濟價值及道德需要后依據誠信及公平原則確立的法定義務。判斷組織者安全保障義務的合理范圍需要運用合理限度原則。首先,運用理性認知風險規則,其次,運用合理期待規則。此外還需要運用區別原則。首先,運用獲利規則,其次,運用專業性規則。第三步,必要時運用誠實信用原則。[1]那么本案被告顯然不具有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其事先進行了足夠的提示義務,沒有收取報酬,也不是專業的體育活動的組織機構,所以法院也均認定其沒有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
由于學校對于家長并不具有法定的安全保障義務,那么學校與家長的關系便是普通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侵權糾紛就和一般侵權案件處理原則一致。本案中,學校已經以一般人的認知盡到了組織活動前的提示義務,組織活動中的注意義務,發生意外的幫扶義務,是不存在過錯的。
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確定侵權民事責任由行為人承擔的理由、標準或者最終決定性根本要素。[2]此種校園區域內發生的侵權案件,其歸責原則可以參考校園侵權責任案件的歸責原則,因為二者具有極大相似性,但是其責任認定應比校園侵權責任認定更加嚴格,因為學校對于第三人的義務是低于對在校師生的。我們可以先討論校園侵權責任歸責原則進行討論,然后回歸到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時校方責任認定。
所謂校園侵權行為是指學校在其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由于過錯,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以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侵害在校學生人身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3]根據理論及實踐在校園侵權中主要適用的有:過錯責任原則,即是以行為人具有過錯作為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據;過錯推定原則,指在法律規定的特別情形下,從損害結果推定行為人具有過錯,并據此確定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人應承擔的責任;無過錯責任也叫嚴格責任,是指即使行為人不存在過錯,但也應當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承擔責任,眾多學者在校園侵權案件中學校應承擔無過錯責任,但這也會促進學生對自身安全的更加不重視,認為除了事情學校都是自己的保障;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從雙方實際情況考慮,選擇較為公平可接受的歸責方案,能夠幫助那些與學校條件不對等的受到傷害的學生,能夠彰顯社會的公平,在他們沒有能力救治的情況下給予他們幫助。
以上是在校園侵權案件中被適用或被要求適用的歸責原則,那么對于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時校方責任認定時可否適用呢?對于過錯責任原則顯然是應該適用的,有過錯是其承擔責任的基礎;對于過錯推定原則也應當適用,因為校園內設施較多,使用者除了在校師生還可能是眾多第三人,學校應該盡到保證使用者不會因設施質量問題受到傷害的義務;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在校園侵權中尚存在很大爭議,學校更是無義務對第三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公平責任原則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相對于學校是較弱勢的一方,學校本身對于學生有一定的保護義務,適用公平原則是合理的,但是學校與第三人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加上許多學校提供設施本就是免費的,適用公平原則會給學校帶來許多本不該承擔的責任。綜上所述,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時校方責任認定應以過錯責任為主,兼用過錯推定原則。
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時校方責任的認定在前面的歸責原則中明確了學校承擔侵權責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兼用過錯推定原則,而具體案件中來看需同時具備四個要件,只有四個要件同時具備,學校才能夠在校園傷害事件中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指學校對第三人實施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如果是學校合法的行為即使造成損害也不承擔民事責任。具體來看,校園侵權違法行為包括兩種,即作為的方式與不作為的方式,在第三人與學校的關系中侵權行為是以不作為方式居多的。如某學校的部分體育器材是對方外開發的,但是有人在使用學校器材時因器材質量問題受傷,便是學校的不作為,負有維修義務而沒有盡到義務導致的。
傷害事實是一種事實狀態,沒有損害事實就沒有追責的基礎與依據。對于校園侵權案件損害事實包括財產和人身權益的損害兩種,大多數侵權事件是侵害第三人的人身權利,如侵犯學生的生命權,健康權等,本案亦是如此。無論何種形式,傷害事實的存在都是獲得賠償的前提。
即侵權行為的實施,必然會引起損害事實的產生;同時,損害事實又必須是因侵權行為所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要確定學校的違法行為與第三人傷害事實之間足否有這種因果關系來判定學校是否要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本案周某某受傷不是由于學校工作的不到位所導致,而是諸多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所以,這種因果關系的缺乏成為不能認定學校侵權的重要原因。
主觀過錯是指侵權行為人在實施侵權行為時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在校園傷害案件中,學校侵權責任的承擔要求學校必須存在故意或過失的主觀過錯,否則學校不能承擔責任。實踐中,學校一般是不存在侵權故意的,若發生侵權案件糾紛,多是因為學校過失致人損害。本案中,學校顯然不存在傷害的故意,但是對于自己組織的親子活動也有保障參與人員安全的義務,與此同時學校事先進行了充分的說明提示,注意場地選擇也就不存在過失,這成為后面審判活動中的免責事由。
總之,四個構成要件足缺一不可的,只有對四個要件認定清楚.才能認定清楚學校在校園傷害事故中所承擔的侵權責任。回到此案,學校主觀上并沒有過錯,舉辦親子活動的行為是合法的,即使有損害事實存在,且損害事實與學校的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不能認定學校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的事件隨著學校開放程度的增加而增多,許多人的觀念認為學校之類機構“財大氣粗”自身權利只要是在校園區域受到的侵害,便向學校要求賠償。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學校的經費來自財政的劃撥,都有其專門的教育用途,我們有必要明確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時校方責任認定的歸責原則來保障學校的合法權利與良好的外部教學環境。在認定第三人在校園區域被侵權的校方責任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的含義,再看學校是否具有安全保障義務,清晰第三人與學校之間的平等民事主體關系,就能夠了解二者糾紛解決應適用的歸責原則。
(2017)15民終770號民事判決書認定周某某訴四川某某幼兒園的理由不成立是正確認定二者關系所做出的判決,是把二者放在平等的民事關系中考查二者各自的權利義務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