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公安交通警察傳統執法理念存在明顯的重專政意識輕服務意識、重自身執法權力而輕人民合法權益傾向。作為人民警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乃根本工作宗旨,但是在具體從事交通管理的過程中,很多交警卻忘記了工作的初衷,沒有認清自己的工作宗旨,不以服務群眾,解決交通問題為目標,而是動輒以管人者自居。這種重專政輕服務的執法理念致使他們將人民群眾放置于被治理的角色,把自己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一些交警甚至認為交警和交通違法者就是貓和老鼠的關系。因此,為了追求一定的管理目標,不講究開展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導致群眾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執法態度粗暴惡劣。
不少一線執法民警因為缺少法治觀念,執法過程中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根深蒂固??紤]到辦案效率考核和警力短缺等因素,他們更多地關注的是執法結果是否存在偏差,而忽視了自身在執法的過程中是否做到合理合法。程序意識的淡薄反映到實踐工作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執法措施不合程序要求,像所謂的“暗中執法”“釣魚執法”等;二是違反法定辦案程序,比如事故處理中忽略對現場的勘查及證據的收集,盲目輕信證人的證詞,僅憑證人的一面之詞往往就下定論;三是期限觀念不強,如超期作出交通事故認定書,我們的一線交警認為我只要處理結果公正,時間上對整個案件又能有多大的影響。
其實相對于實體的公平與正義而言,程序的公平與正義也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和獨立的價值。在一些發達國家,通過一系列的程序設計來規范和約束權力的運作和行使,從而來避免由于權力的失控、出軌對公民權力和社會公共利益所帶來的雙重損害[1]。
交通警察的執法語言能直接反映其基本素質,同時也直接影響到公安機關的執法質量、執法形象和執法效果。隨著我國法制化程度和人民法律意識的不斷提高,對交通警察執法用語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目前交通警察的執法語言還存在執法語言過于隨意、權力告知用語敷衍甚至誤導以及“說不透”等現象。
在實踐中,一線民警不能嚴格按執法安全規定操作現象普遍存在。許多民警不帶,不愿帶,不敢用《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第26條中明文規定的安全防護裝備;不按《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第70條的規定選擇安全執勤點,警告標志和錐筒等安全防護設備的具體放置方式和放置位置不符合規范要求,不按規范規定停放警車等;違反《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中“遇有機動車駕駛人拒絕停車的,不得站在車輛前面強行攔截……”的相關規定,在駕駛員未下車或未熄火時進行強行阻攔等。
正如前文所言,警察的執法理念直接決定著其執法行為、執法方式、執法語言等眾多方面。執法理念不正確,再好的制度和程序都會在執法實踐中被扭曲。
在我國,多年來公安部所提倡的“嚴格、公正、文明”這一執法理念,符合警察的執法行為特性,對警察執法起到了積極地引導和規制作用。然而當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在不斷發生變化,不斷變化的執法環境對警察執法理念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我國新時期的警察執法理念應進一步延伸為“理性、平和、規范”?!袄硇浴睆娬{思維方式,要求執法者能以執法為民、以人為本、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為根本出發點;“平和”強調執法態度和執法藝術,對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的語言、舉止、技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態度溫和可親、語言溫暖使人信服、舉止文明不粗暴。
德國曾在飛行安全界提出一個“海恩法則”[2],該法則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推進和實現交通警察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交通警察基本素質建設是核心,因為執法畢竟是由人來實施的,執法者素質與能力如果缺失,再科學、合理、完善的制度設計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我國基層交通警察隊伍結構比較復雜,素質參差不齊。近年來,隨著招警體質的改革,雖然逐步有高學歷、專業化、高素質的人員不斷充實到基層交警隊伍中,但整體情況還是不容樂觀。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在嚴把進人關的同時,只能緊緊抓住在職教育培訓這個契機來加強現有交警隊伍建設。不但要加大培訓力度,也不能再讓培訓流于形式,要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更要將在職交警的教育培訓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作來抓。培訓內容要與時俱進,如面對超速、超載量刑,基層如何具體開展執法;如何應對媒體;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等等一系列嶄新的、基層交警最迫切需要的內容。
對比他國不難發現,英國、美國和我國香港等都特別注重對警察執法的監督和內部控制,這就是落實的保障。因此我們在交通警察執法規范化建設中必須重視執法監督問題,通過健全和完善的監督機制來促進和保障執法規范化。
加強內部監督。在原有內部監督制度的基礎上,可以效仿西方的監督體系,不僅僅是上下級監督,在不同部門也可展開相互監督,還可以設立專門的警務監督部門。同時,監督范圍要更廣,監督手段要更多樣。監督范圍不僅是對執法活動的規范性文件,還應涵蓋具體的執法行為;監督方式不僅僅通過常規審核、檢查評議,還可以采取專項調查、聽證復議等。
吸納外部監督。外部監督是指除公安機關外具有監督權的各主體,通過不同監督方式對交通警察執法行為進行的監督。首先,基層交通警察要主動接受區(縣)及以上政府行政機關的監督。其次,正確對待媒體的輿論監督。新聞媒體往往通過新聞報道或公開曝光的等方式揭露交通警察的不規范執法現象,面對既有違法事實,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應客觀對待,以此為契機,展開調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填補日常監督管理中的漏洞。最后,鼓勵民眾監督。交通警察作為一個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警種,來自群眾的監督無處不在。在交通警察開展執法工作的過程中,如若存在違規行為,公民可以通過信訪、傳媒、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行使自己的監督權。交通警察必須接受其監督,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
客觀地講,執法數量和執法質量之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國目前機動車的普及化以及公眾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化,造成了不同程度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普遍存在,這給警力短缺的交通警察執法更是增加了一定難度。所以嚴厲打擊糾正交通違法行為、加強交通警察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同時,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提升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才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一方面,交通警察將日常執法看作一次難得的、一對一的交通安全宣傳機會,清晰、明確地告之違法行為人執法的依據,告之當事人法律相應的規定,同時告之當時人其違法行為對本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安全隱患及不良影響,這樣更易引起違法行為人的共鳴,而不是對交警處罰的抵觸。
另一方面加大和普及交通安全法規的宣傳力度。多依靠與社會力量的配合,營造濃厚的交通安全宣傳氛圍。可通過和受眾面廣的電視節目、電臺、公共交通廣告運營合作,通過進學校、進社區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喜聞樂見又易于接受的交通安全宣傳活動。寓交通安全教育于娛樂之中,逐漸樹立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讓群眾從心底自覺抵制各種危險駕駛行為和不文明駕駛行為,交通違法行為自然“不罰自滅”。同時更是為交通警察創造了一個良好執法環境,有利于交通警察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推進。
綜上,執法規范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交通警察既要注重通過學習來提升業務素質,也要注重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同時更要注重交通安全的廣泛宣傳,只有這樣,我們執法規范化建設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