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玲
重慶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402160
3D打印技術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推廣并且廣泛使用。在發(fā)展初期,技術專家重視材料和設備等硬件問題,嚴重忽略了3D打印在建模、設計、文檔資料的保護,也有學者認為,3D打印本身就是復制行為,法律上本來嚴格禁止的行為。因此,3D打印復制行為與著作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目前3D打印常用的技術包括激光固化成型、熔融沉積成型、粉末粘合、選擇性激光燒結和分層實體制造。3D打印有兩種打印機:選擇性沉淀打印機和選擇性黏合打印機。前一類打印機主要通過打印頭注射、噴灑或擠壓液體、膠裝物或粉末的原材料,形成所需的三維物體;后一類打印機則是通過利用激光或在原材料中加入某種黏合劑而得以實現(xiàn)。因此在3D打印過程中,復制的環(huán)節(jié)一是數(shù)字模型過程復制,二是打印成品的復制問題。
3D打印對于我國現(xiàn)行的著作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關鍵在于其是否侵犯了著作權。
1.三維掃描
至于通過3D掃描儀掃描一個物品,掃描得成品可以再現(xiàn)。對于簡單的物品,可能形成一個模型,但是對于過于復雜的物品,并不一定能形成模型,這又是否侵權,是否屬于合理的復制行為?然而在我國現(xiàn)有的著作權法律體系下,法律規(guī)定建筑作品進行保護,對于一般和普通的物品的保護,沒有行文規(guī)定。此外3D數(shù)字模型可以自動化,也可以轉化為文檔,這與平時我們的教材掃描沒有差異。因此,通過掃描而形成的文檔屬于復制行為,也同時隸屬于我國著作權法中的復制。
2.網絡下載
互聯(lián)網發(fā)達的時代,3D打印作品層出不窮,目前也有很多共享平臺提供各種作品。我國學者崔老師認為復制滿足三大元素:1)復制后的內容能夠反映原件內容;2)復制件的內容能夠反映原件,并且能與原件有效區(qū)分;3)復制件具有屋內你高興。簡而言之,網絡下載行為也屬于著作權法的復制行為。
3.使用三維建模軟件
在符合獨創(chuàng)性要求的前提下,采用3D打印軟件設計得文檔和轉化原文件得到的SLT文檔,可以構成作品并享有著作權。其中使用三維建模的數(shù)字模型,一是設計師自主作品,二是設計師在其它平面圖進行建模,前者是屬于自己獨創(chuàng)性,通過建模而形成的作品,享有著作權。對于利用其它設計文檔轉化的,采用3D打印技術轉化文檔需要技術專家進行處理。通俗上來說,這種轉化屬于高級復制行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xiàn)在轉化文檔軟件日新月異,僅僅是用軟件的問題,也毫無創(chuàng)造性。因此,對于軟件建模使用他人的設計圖為基礎所經行的一系列活動都屬于復制行為。
1.三維到三維打印
3D打印是基于3D數(shù)字模型基礎上產生的,其基本原理是采用3D技術儀器和設備轉化為三維打印的一個工作過程,這種基于技術和軟件處理的成果是否屬于原創(chuàng),還是復制?對如何界定這一過程,我國學者分圓其說。給予3D技術打印出來的物品,我國的著作權保護范圍也不相同。有關學者認為在打印過程中的CAD文件只是物體在現(xiàn)的一種手段而已。掃描可以還原作品的尺寸,僅僅是按照設計圖紙進行了一個放大的簡單程序。如果作者沒有對原數(shù)字模型進行修改,沒有加入自己獨創(chuàng)的內容,那么打印出來的物品無法具備其獨創(chuàng)性,那么這種意義上的作品肯定構成著作權上的復制行為和侵權行為,簡而言之,三維到三維的打印過程需要將打印成品與原來設計圖紙和設計初衷對比,通過是否具備實質性的原創(chuàng),判斷差異,以此來區(qū)分是否屬于復制行為。
2.二維到三維打印
從二維到三維的轉換是否屬于“復制”,我國的著作權法對此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也有學者提出,3D打印過程可能會通過采用不同材料,打印出來的作品價值和用途,有很大區(qū)別,好比我們平時在大街上看到的仿制品,不屬于創(chuàng)造,更像復制。
筆者認為,二維到三維的打印復制其保護范圍應該擴大其范圍,理應包括建筑設計圖、工程實物、機械產品以及原圖的保護。在3D打印過程中,目前3D技術的應用對于傳統(tǒng)行業(yè)沖擊很大,彌補了傳統(tǒng)行業(yè)的不足。3D打印對復制的認定,是否對著作權侵權的判定,必然對我國3D打印市場整個秩序影響甚大。如果打印出來的實物,判定為復制,或多或少對我國立法的沖擊也頗有影響。
復制權是著作財產權的基礎和核心,一旦新的技術被開發(fā)出來,其權利也會發(fā)生新的變化,著作權在面對3D打印技術時,我們需要對其新技術進行定位,不能排斥新技術。同時,立法更應該站在國家層面和未來發(fā)展,對著作權相關法律和3D技術視同進行利益權衡,實現(xiàn)3D打印技術和著作權的良好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