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玉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1.證據隱蔽,種類單一
賄賂犯罪與其他犯罪有很大的差異性,其案發率往往低于普通的犯罪,給予雙方秘密協商而進行的行賄與受賄行為,往往比較隱秘,僅僅有雙方當事人在場,缺少相應的證人,同時也缺少“被害人”,其犯罪主體呈現出"一對一"的特點。①即便是在行賄與受賄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破綻,但是在這些證據很容易被消滅隱匿。正是由于犯罪主體呈現“一對一”的特點,賄賂犯罪在證據上亦呈現出"一對一"的特點,只有行受賄雙方的供述和辯解,證據種類單一。
2.證據的對合性
證據的對合性是指證據鏈條的自洽性。站在實體法的角度出發,賄賂犯罪中的行賄罪與受賄罪構成了共同犯罪中的對象犯,實質上是一種共同犯罪,犯罪的構成離不開行賄與受賄的共同作用。從這一角度出發,賄賂犯罪應該包括行賄與受賄兩方面的證據。任何一方的證據的欠缺均會導致賄賂犯罪的不成立。
1.過度依賴口供
口供,指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司法機關就案件事實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口供有兩種理論上的分類,即按照一些法學學者的理論分類可以分為狹義的口供與廣義的口供。關于廣義的口供的定義分層定義比較復雜,所以筆者采用狹義的口供的定義。而狹義的口供則僅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自身有罪方面所作的供述。在本文中,筆者支持狹義的口供。偵查人員依賴口供在我國有歷史傳統,目前經過不斷的完善,現在的情況有所改觀,但是在賄賂犯罪中仍然呈現這一特色。那些難以掌握證據的賄賂犯罪,偵查人員能夠破解案件的情況就是經過嫌疑人之間口供破綻,來發現證據。
我國的《行賄訴訟法》對于再生證據的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關于再生證據的理解都是理論界的范疇。賄賂犯罪雖然是秘密進行的,但是并不代表這種秘密不會留下蛛絲馬跡,為了分配利潤,銷毀證據,必然會對犯罪的贓物贓款進行安置和轉移。攻守同盟也會在行賄與受賄雙方不斷的構建和強化,并且針對力所能及范圍內的證據會進行銷毀和隱匿,這些行為最終的目的是為了逃避法律的責任,而在這種發偵查的行為進行時,必然會暴露一些蛛絲馬跡。這些蛛絲馬跡會為偵查人員提供大量的線索。與其他犯罪證據相對比,賄賂犯罪產生再生證據的幾率很大,抓住再生證據,對于偵破賄賂犯罪的案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對案件的再生證據,不是足夠重視,沒有樹立正確的對待再生證據的觀念,因此對于有些賄賂案件的偵破,偵查人員往往錯失了良機。
所謂推定,就是指由已知推向未知,即從已知的事實出發運用邏輯規則和日常經驗推導出關于未知的結果。②有關證據推定規則的具體運用,理論界和實踐界的爭議還是很大的。但是筆者認為,有關于證據推定規則的界定,可以這樣認為:控訴提供的證據,如果能夠證明被訴方存在賄賂行為,而被訴方沒有相反的證據,則推定為被訴方具有賄賂犯罪的事實。建立證據推定,將有助于偵查人員收集證據,達到準確定罪量刑的目的。
再生證據,是在犯罪嫌疑人及其利害關系人反偵查活動中形成的,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證明犯罪事實的一切材料。③注重對再生證據的研究將有助于開拓偵查人員的偵查視野,把案件的證據鏈條趨向于完整,把被動偵查的行為轉變為主動偵查的行為。在實踐中可以有如下方法具體操作;犯罪嫌疑人懷疑自己可能被追訴的時候,往往會采取一些方法主動出擊以掩蓋其犯罪的事實。此時就非常有可能聯系對方的當事人去轉移財產或者銷毀證據。偵查人員一旦了解到這種證據的存在一定要樹立再生證據的收集意識,通過這種證據鏈的形式查明案件事實。
[ 注 釋 ]
①殷會鵬,陳結淼.對我國賄賂罪罪名體系完善的思考[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7,37(02):75-79.
②劉艷梅.淺析賄賂犯罪認定的證據問題及思考[D].新疆大學,2013.
③胡捷.賄賂犯罪證據的固定[N].湖北日報,2012-12-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