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洋
江蘇博愛星律師事務所,江蘇 常州 213000
盡管舉證責任分配在民事實體法做出規定得到了大陸法系國家的重視,然而在我國,因為缺乏對舉證責任分配領域的研究,“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仍長期領導著民事訴訟的舉證規則。并且實體法的條文中并不能找出我國的環境侵權糾紛案件應適用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從我國的《民事訴訟法》體系來看,只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第4條這兩條司法解釋中有涉及到對舉證責任的分配,《民事訴訟法》本身并沒有對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明確規定。所以未得到立法制定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在實踐運用中存在著一些阻礙。
由于在我國實體法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仍處于空白狀態,導致相關的司法解釋中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缺乏法律基礎,不能明確實行該規則的前提。《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的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的規定太過籠統,未對原告的舉證責任作出相應的規定和約束。《若干規定》第4條雖然有規定了被告就免責事由與因果關系不存在承擔舉證責任,但是這條規定并不完全符合舉證責任倒置,因為主張免責事由作為否認侵權事實存在的反證符合“誰主張,誰舉證”的規則。
我國法制尚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法律條文實踐與司法實踐中,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則在執行上仍存在相應的缺陷與不足。鑒于目前我國舉證責任倒置的規范狀況,在其實踐中,具體案件需要正確運用裁量權確定,這也出現了對該制度的濫用,與舉證責任倒置的法律后果與嚴肅性不相稱,同時直接影響了司法的權威與公正。鑒于此,目前我國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亟需完善。
所以,我們應當從立法層面完善有關責任倒置的法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設定舉證責任“正置”與倒置的適用前提。將舉證責任倒置制度區別與反駁、抗辯等其他有相似性的訴訟程序制度進行明確定義;第二,將與舉證責任倒置趨于相關的概念進行嚴密區分,明確界定其范圍;第三,明確舉證責任倒置的相關內容,使得當事人的舉證能力在實體法的宗旨下得到應有的擴大與適用;第四,為舉證責任倒置中出現的妨害舉證的現象做出規定;第五,為當事人約定舉證責任分配及其條件作出規定;上述完善規定中,除第三方面應規定與民法中,其他應由民事訴訟法規定。
另外,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制度尚不完善,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處于研究與實踐的初始階段。法律人士在實踐中運用舉證責任倒置這一規則時應當格外的慎重,避免違背該規則設計之初的理念與目的。實踐中會出現例如案件的舉證責任倒置的應用與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的設計理念并不盡相同的情況,此時是否適用以及如何適用則需要司法人士多加考量。在不同的案件中,原被告的舉證能力對比不盡相同,在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上,筆者設想過可以由司法機關對雙方的舉證能力加以鑒定,如確實加害方處于絕對的優勢,侵害行為損失重大,此時便可以將舉證責任分配刀加害者身上;而如果加害方處于絕對的弱勢,甚至并無出席庭審的能力,則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對其提供適當幫助,以免由于被告無法舉證造成案件的不公正。
環境公益訴訟的本身就是對環境訴訟制度的完善,而在訴訟程序中設計舉證責任倒置的制度是從法律的公正角度處發,在舉證的范疇內進一步完善訴訟制度的公平公正,在法律完善和進步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初步發展的舉證責任倒置制度還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法律人士在可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中,慎重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制度,防止隨意濫用,避免違背該制度設計的初衷,保證案件的審判不背離公平公正原則。立法人士可從立法層面上促進相關法律條文的制定,解決該制度適用不能的情況,在立法過程中參考實踐情況,對該制度的適用作出明確的規定,從而進一步促進法律的完善與進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