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倬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19
企業社會責任最早出現在美國,工業革命的完成促使美國進入資本主義壟斷階段,集中化的大企業為追求超額利潤,違背工人和消費者的意愿,引發社會問題,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更是將社會矛盾推向頂峰,由此美國企業社會責任運動興起。美國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兩所大學法學院的教授對此進行了大討論,針對“企業要對誰負責”進行了長期的論戰。前者認為,公司對消費者、員工和社會公眾負有社會責任,雖然沒有通過法律規定而成為公司的法定義務,但無疑是公司管理者要恪守的職業道德。后者則認為,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受股東的委托管理公司,僅為股東服務,因此在公司的各種利益中,股東利益處于首要地位。學者探討的同時,美國政府開始重視企業不良行為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合在社會法律中,制定了相關的凱恩斯主義經濟法,通過國家干預經濟,將企業社會責任“商事法規化”。
企業社會責任涉及多個學科,其概念可從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多個學科進行解釋,與此同時,當今社會對企業目標的理解摒棄了單純“盈利”的觀點,更看重企業想要生存和發展所必須考慮相關利益群體的利益。因此,在《公司表現的三維概念模型》一文中,管理學教授阿爾齊·卡羅爾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于某時點對組織在經濟、法律、倫理、意愿等方面的期望。”國內學者盧代富教授認為:“所謂公司社會責任,乃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
從法學角度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需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一是企業社會責任是法定義務,二是企業社會責任應當與公司盈利協調發展,三是必須重視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中扮演的角色。我國《公司法》總則第五條第1款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履行社會責任。”其中的“責任”應當理解為企業分內應該做的事情,是企業向社會履行的法定義務。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盈利并不矛盾,企業只有在盈利的基礎上保持其穩定性,才能為自身進一步承擔社會責任做出貢獻。政府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實際擔當的是經濟干預的角色,在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發生利益沖突時,為彌補市場失靈,必要的政府干預監督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保證社會的相對公平,輔助經濟走出低谷。
改革開放、加入WTO等措施帶動中國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大部分企業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資本原始積累和轉型時期,企業更重視謀取利潤,對員工和消費者的利益關注度嚴重不足,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前幾年出現的“地溝油”“假羊肉”事件引起了國家和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2006年,國家電網向社會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自此很多企業開始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在提升企業服務質量的同時,有力改善了企業的社會形象。我國政府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為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步發展,制定了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試圖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還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1、完善相關法律制度,2、加強企業治理,3、強化政府作用,4、提高社會監督。我國《公司法》對企業社會責任做出了宣示性規定,但對其中的具體內容缺乏相應規定,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違反責任后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懲罰、賠償需要做出詳細規定。企業自身必須明確其具體的社會責任,完善治理結構,強化管理層的社會責任意識。除了進行政府監督外,要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監督作用,例如行業自律協會、環保組織等,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的廣泛性和開放性,報道、批評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相關事件,監督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對社會、公眾和員工負責,追求盈利的前提下,按照政府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更能夠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實現更長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