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榮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錦州分校,遼寧 錦州 121000
在應用移動支付的前期,銀行、運營商、第三方網絡機構等會對用戶的信息與隱私進行竊取,竊取的客戶信息中蘊含著商業信息,一些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會利用客戶的這些信息制造商業機會或者商業推銷等,但是對于用戶來說,用戶在進行移動支付時,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與隱私受到保護,所以相關機構與平臺這種行為侵犯了用戶的個人權益[1]。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移動支付平臺大多是利用智能手機來完成的,智能手機依托于先進的網絡技術,網絡技術本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現階段我國部分網絡平臺的支付系統中存在一些高危漏洞,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這種漏洞來竊取客戶的資金,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用戶不具有安全意識,沒有對自身的密碼、用戶賬號、身份證等進行妥善的保管,使不法分子在竊取用戶的相關信息后利用網絡漏洞來竊取用戶信息,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資金安全問題[2]。例如,現階段一些不法分子會偽裝成淘寶客服與用戶進行交談,在交談的過程中提出一些優惠政策來激發用戶的購買欲望,但是在購買之前,需要用戶提供個人信息來作為保障,之后不法分子則可以利用虛假的身份進行開戶,造成賬戶資金安全的法律風險。
在移動支付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金融風險類型有很多,例如,沉淀資金法律風險、洗錢法律風險等。沉淀資金法律風險:沉淀資金主要是用戶在進行移動支付時,存在一些在途資金,這些在途資金也被稱為沉淀資金,一些不法平臺會對這些沉淀資金進行私自挪用,進行投資等商業活動,以此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挪用的過程中受到法律法規、市場機制的影響,容易出現投資失敗等情況,從而出現金融法律風險。
對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可以有效的解決我國現階段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健全的法律法規可以對相關機構的行為進行約束,使其做到有法可依。現階段我國有關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有《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電子簽名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等,健全移動支付的法律法規,要在這些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對統一的《移動支付法》進行確定,并在《移動支付法》中對司法解釋與法律規章進行健全,除此之外,在立法的過程中,要想使移動支付朝著科學性、合理性、規范性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對具體的職責進行劃分,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舉證責任進行明確,建立相應的責任承擔機制。
在移動支付領域對監管主體進行明確,可以有效的解決我國監管主體不明的現象,避免多頭監管、監管缺位等現象的發生,在對移動平臺的監管主體進行明確時,要明確機構監管的主體地位,目前,我國移動支付平臺的法律監管應該將銀行作為監管主體,其它機構可以作為輔助機構進行監管,在明確移動支付平臺的法律監管主體之后,要對其具體的監管職責進行劃分,避免出現交叉監管等現象。在確立以銀行為主,其它機構為輔的監管主體地位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支付清算業務、市場準確、資金安全等需要由銀行來負責。其次,電信部門在移動支付過程中所使用的技術以及行業標準應該由工信部負責監督和管理。除此之外,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確保移動支付的公平公正性。最后,移動支付行業的相關部門以及平臺,需要加強自我監管,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
備付金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沉淀資金所帶來的金融風險,目前我國相關法律中已經對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制度進行了規定,在該規定中明確指出備付金不屬于支付機構的財產,不可以對其進行私自挪用。但是現階段我國支付機構在資金管理方面大多采用與銀行合作的形式,這就對備付金繳納與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所以我國要建立相應的備付金制度進行建立,對屬于支付機構所使用的備付金渠道進行專門的開通,從而將備付金繳納與監管水平進一步提高,避免移動支付機構沉淀資金金融法律風險的發生。
綜上所述,移動支付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現階段我國在移動支付中普遍存在用戶信息及隱私安全風險、賬戶資金安全的法律風險、金融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因素對移動支付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引起重視,采取健全移動支付的法律體系、明確移動平臺的法律監管主體、加強備付金制度等措施將移動支付平臺的監管水平進一步提高,進而為我國移動支付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