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容芳 邱曉榮
1.無錫市錫城公證處,江蘇 無錫 214000;2.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物聯網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有計劃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政府上網工程”,據有關數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國家建立政府門戶網站4.5萬余個,無論是中央還是國家機關、省級政府、地級市政府和大多數的縣級政府,幾乎都已經建立了各自的電子政務網站,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創造了許多便利。盡管已有如此龐大數量的政務網站服務于老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可離全社會信息化的目標還是有一定距離的,這主要在于重縱向、輕橫向的錯誤理念,大部分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往往只注重在本行業、本部門內建設網絡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而忽視了各行業之間、各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以至于形成了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那便是存在著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這一現象導致的后果,一方面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也背離了建立電子政務的初衷。在公證實踐工作中,公證員時常遇到信息資源不共享的難題,特別是在繼承公證的調查核實階段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公證員在核實被繼承人是否有再婚情況時,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各轄區的婚姻登記中心,因為那是掌握婚姻登記信息最全面、最準確的部門,但當公證處工作人員攜帶單位介紹信前往相關婚姻登記中心要求核實被繼承人的婚姻情況時,卻被告知不予接受,理由是“公證處不同于法院、檢察院和公安等部門,不具備調查取證的權力”。無奈,只能要求繼承人親自前往調取。但因為當事人大都不是開具本人的婚姻登記信息,故而又被要求先予證明相關人員之間的親屬關系,才能給予查詢,然后當事人又只能被迫再跑派出所、社區、單位等等相關部門一一開具證明,最后,待當事人一紙證明在手時,往往已經跑了五、六個部門,開具了數十張證明,遇到多個部門要收取同一張證明原件的情況時,當事人還得重復上述的步驟。結合上述事例,應該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礙了跨部門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實現呢,經分析,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
在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各國政務建設的服務理念一貫都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從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實踐發展的過程來看,其根本目的就是服務公民、服務社會。而在中國,目前電子政務建設還基本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所以往往只注重建設各自自身領域的資源共享平臺,只為了方便本行業和本部門的工作需求,而忽略了橫向、跨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并沒有在政府各部門之間建立互通關系。從另一角度,或許在個別部門的領導看來,該部門掌握的社會信息資源或許早已被視作他們的“私有財產”,信息資源共享勢必造成既得利益的喪失,某種程度上對行政權力的行使起到了限制和監督的作用,這勢必要求相關部門在行使和運用公共權力的時候更加規范、透明,如此一來,必然會觸及某些政府部門或官員的利益,以至于他們有意識地阻礙共享機制的運行,這也給跨部門間信息資源的共享造成巨大的阻力。
想要在全社會乃至全國范圍內創建一個政府信息資源的共享平臺,說起來容易,但要落實到位確實是任重道遠,這需要以國家為主導,構建一個相互協作的平臺,從而方便各政府部門將本單位所掌握的社會信息資源整合管理后,上傳至共享平臺,這不僅需要各政府部門的通力合作,而且需要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一共享平臺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由于綜合了全社會各行各業的大量信息,對于共享平臺的系統軟件兼容性要求肯定要高于單個行業和部門的標準。因各系統相互間無法制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故而難以在各個不同部門之間真正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繼而造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時、查詢不方便等多方面的問題。
中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各地政府也都隨即出臺了具體的管理辦法,這些管理辦法大都有個共同特點,即多數規定了政府向公眾公開信息的范圍、方式、責任等,但很少對政府部門之間信息互通進行規范,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作依據,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中,公證員經常會因上述原因而遭遇信息資源被阻隔的困境,《公證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公證機構對申請公證的事項以及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按照有關辦證規則需要核實或者對其有疑義的,應該進行核實,或者委托異地公證機構代為核實,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法予以協助?!睋?,公證員即便想主動搜集、采集一些信息和證據,但礙于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所授權,公證員只能被動的等待當事人將相關證明材料出具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核實,這便會讓當事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公證處什么都不用干,坐等別人將材料跑齊了,最后蓋章收錢。公證處也常被扣上“朝南面孔”和“官老爺”的帽子,這其中的無奈和委屈,作為每一個公證人想必都有深刻體會。而對方拒絕提供有效信息的理由也是形形色色,有擔心查出隱瞞繼承人而給檔案保管部門招來糾紛的,有說公證處無調查權的,也有事先跟當事人鬧矛盾,事后故意刁難公證員的。從一定意義上講,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相對于以往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來說是一次重大革命,既然是革命,那勢必會面臨諸多困難和阻力,因此,需要配套相應的保障措施,才有可能實現政府信息資源共享。
首先,要糾正以往錯誤的認識。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時代,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信息毋庸置疑成為最寶貴的社會資源。只有加強各政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才能有效降低政府運行過程中的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從未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高效、優質的政府服務。各級政府部門不能再沿用各自為政的工作舊習,要改變以往“各占山頭,互不侵犯”的工作模式,要正確理解跨部門政府信息共享的內涵和要求。需要明確的是,政府信息共享并不是要求各政府部門將各自掌握的信息向其他所有部門、所有人員公開,而是只在履行公務范圍內有針對性的共享。同時,不是要求各政府部門將所有的信息在部門間共享,而且有限度的互通。有共享需求的政府部門之間,也可以就具體的內容和權限做進一步細化。
其次,要盡可能創造信息共享的途徑。目前,中國還只處于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初級階段,要構建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平臺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全社會對于政府信息的共享要求越來越迫切,相關部門可以嘗試為類似的信息互通創造更多的途徑,比如經常有信息互通需求的部門之間,能建立起相互協作的關系,這樣將大大提高各部門的工作效率,也為老百姓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切實做到“以人為本,服務百姓”。
另外,要盡可能減輕信息數據提供者的責任。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遞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但是信息畢竟由人收集、整理、傳送,這其中難免會有滯后和疏漏,我們發現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有些部門出具證明時,會加入限制性的條件,如“在本轄區范圍內,茲證明某某人如何如何”,這便是對于同行業內,其他人員提供的信息不作擔保,但礙于我國戶籍制度的限制,變更過戶籍的當事人除此以外,無法到之前的戶籍地開具證據,原本完整的證據鏈就被人為截斷了。歸根結底,之所以有上述現象,其實就是共享數據提供者擔心因別人的錯誤,而讓自己背了黑鍋。只有數據提供者的負擔越輕,才越能使信息資源共享得到各部門的支持和響應。
眾所周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宗旨,中國共產黨黨章第一章第二條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充分深入群眾、服務人民,而“為人民服務”不能只放在嘴上,要切切實實為群眾考慮,為人民減負。但是否會因此就降低了工作質量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各個政府部門對信息資源的分割和壟斷、巨大的政府信息資源共享需求與實際共享情況的鮮明反差,極大地降低了政府的社會服務效率。總而言之,只有加強政府各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力度,才能在方便人民群眾的基礎上保障公證工作的效率,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我們為人民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