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琪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大數據時代下,共享經濟的出現極大的促進了社會財富流動,提高社會財富的循環效率,閑置資源再利用也滿足更多人的利益。共享經濟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第三方創建網絡信息平臺,供給方已收取利益為目的在信息平臺渡讓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需求方通過租借等方式獲得物品的使用權,而非物品的所有權。共享平臺作為供需雙方的紐帶,大大提高了效率。利之所在,弊亦隨之。
由于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的發展,數據的挖掘、整合、使用越來越便利,商家深入掌握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和消費習慣。同時,也出現大規模的個人信息及隱私泄露等問題。目前共享信息平臺在個人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信息使用等方面缺乏嚴格的監管和統一的行業標準。以共享單車為例,目前共享單車的全國用戶超過了1億人次,每增加一次網上注冊和繳費,都會增加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和安全隱患。用戶信息泄露對商家可能是客觀的財富,對用戶來說則是網絡詐騙的隱患。調查顯示約7成網民的購物瀏覽軌跡被侵入,個人身份信息被盜取,導致直接間接經濟損失高達805億元。
個人信息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智力,社會經濟文化的識別人的要素的總和。個人信息侵權問題主要表現在:泄露個人信息行為、非法使用個人信息行為及非法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由數字、符號、字母等因素構成的數據經過處理加工后則成為信息,應該受法律保護的財產。作為個人信息載體和媒介數據在現實生活中,可能面臨數據安全漏洞導致個人信息被侵犯。國美大數據統計發現,消費者對手機換新有較高需求、全額支付有一定壓力,共享手機能讓消費者花費更低的成本,使用到更高端、更新的產品,更好的配置手中的資源。
個人信息權的“所有權說”認為信息具有財產性,對其享有所有權。個人信息權的“隱私權說”認為個人信息作為人的隱私應加以保護,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在保護隱私的相關規定中加入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個人信息“人格權說”認為個人信息是人格利益,人格尊嚴的表現歸屬于人格權,應在保護人格權方面加以相關規定。德國《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保護公民人格權在個人信息被使用過程中免受侵害。
全球各個國家都存在著維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共享之間的矛盾。美國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根據各個行業的不同情況特點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護模式。但美國在各個行業自律的基礎上,個人信息也可自由流通,但這種做法缺乏國家的強制力。歐盟協調各國國內法制定了《歐盟個人數據保護指令》,確保個人信息在一定范圍內自由流動。同時也制定相應的國內法律,對個人信息保護尤其是數據保護進行革新,例如2012年賦予民眾“被遺忘權”。
全球共同治理大數據時代下網絡信息安全的潮流中,民法總則邁開了積極的一步,第111條體現了公民對于個人信息擁有自決權,很大程度上以法律的形式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但對于共享平臺大規模采集個人信息的規制力尚顯不足。因此,制定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制刻不容緩。
(一)立法完善層面必須建立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相結合的法律責任追究體系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僅從人格權的角進行保護,監管主體缺乏職能劃分和協調溝通等問題,浪費行政資源,個人信息安全也得不到有效監管。制定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監督及責任追究進行統籌,明確保護范圍,確立保護原則,確定法律責任。
(二)從制定行業標準的層面上來講,行業內部加強自律建設
第一,在全行業范圍內建立用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培養專業人員從事保密信息的收集處理。在網絡隱私認證規則、技術保護規范等方面形成行業自律規約,約束企業行為,形成嚴格統一的行業標準體系。第二,建立監督檢測體系。由第三方機構對共享經濟信息平臺進行定期安全檢測,企業和個人只有在有關登記部門進行登記后,才有資格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收集處理。
(三)提高保護意識,提供陪訴人服務,建立公民個人網絡信用評價體系
公民對個人信息安全缺乏正確的認識,個人信息泄露甚至網絡詐騙等情況愈演愈烈。由于訴訟本身成本高,時間長,許多人望而卻步。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可以增加陪訴人數目,為公民提供法律咨詢、代辦法律文書和訴訟等業務。除了實行網絡實名制,我認為應該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于個人誠信檔案、企業誠信網絡聯系在一起,將那些侵害公民個人信息者進行業限制,加大懲戒力度,形成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