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露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一)司法實務方面的原因
在法官判案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審判結果的公平公正而忽略了審判的過程,在審判過程中沒有對相關的案例進行查詢,這就導致了“同案不同判”的現象,這樣的判決結果往往得不到相關人員的信服。此外,在判決作出后,判決文書之后往往寫有上訴期限或者申請再審期限,但當事人在很多時候往往忽視了這些期限,這就導致了當事人在法定期限沒有提出上訴、超過了再審期限。這些往往導致當事人企圖通過上訪來滿足自己的合理訴求,使信訪案件不斷增加,加大了相關部門的工作難度。
(二)公民個人的原因
在傳統觀念里,“攔車陳情告御狀,擊鼓鳴冤盼青天”,這樣可以使自己的冤情引起官員的重視,促進案件的解決;此外,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日益增強,人們更多的想通過各種途徑使自己的問題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在這一過程中,法律途徑時間慢,而且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而信訪成本則非常低,這就導致了存在投機心理的人選擇信訪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一)上訪時機擇機化
信訪人員的上訪時間有一定的規律,部分信訪群眾尤其是信訪老戶為引起重視,往往選擇一些特殊時期,如在國家“兩會”及重大活動等重點敏感時期進京上訪,制造影響;甚至通過纏訪鬧訪制造事端,故意給基層法院施加壓力。
(二)串聯上訪抱團化
部分信訪老戶之間保持經常性聯系,選擇時機,結伙上訪,思想上抱著“上訪人越多越好、制造影響越大越好”的錯誤觀點,甚至跨區域串聯或煽動帶領其他人越級上訪,以“抱團”方式提出各種利益訴求,采取異常舉動,故意長久滯留,組織化傾向明顯,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信訪要求過高化
進京上訪人員中,絕大多數信訪反映的問題都已經處理過,有的信訪案件已經法院一審、二審,由省高院駁回申訴。但是由于信訪人要求過高,認為通過上級部門向基層法院施壓即能促成信訪訴求的滿足,把進京上訪當作自己獲得利益的一條捷徑;有的信訪人員不滿足于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持續上訪,并不斷提高超越有關規定的補償要求;有的信訪人員對已解決的問題,當時滿意,過后反悔,期望通過上訪重新得到更多好處。
(一)加強立法系統在消解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中的作用
立法系統對于社會秩序的構造起著頭等重要的作用,它通過自己構造法律體系的行為而給社會供給可以遵循的規范體系,因而一個有效運轉的立法系統總是能夠通過良好的制度設計而把社會糾紛水平降低到最低限度。因而,我們應該在立法階段積極探索在不違憲的前提下進行適合社會現實的立法,盡量減少無法可依的情況,加強違憲審查與立法審查,對違反憲法、法律基本原則等行為及時處理,從立法上減少法律滯后性自生的弊病。
(二)加強法制宣傳和輿論引導
加強與宣傳部門、新聞單位的溝通,加大對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改革的宣傳力度,引導群眾依法理性反映訴求、維護權益。加強新聞輿情與網絡輿情監測,對惡意炒作重大、敏感涉法涉訴信訪問題,詆毀、攻擊我國司法制度的,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消除負面影響,為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信訪信息共享制度
征得信訪人同意的、不侵犯信訪人隱私的前提下,建立各級涉法涉訴信訪信息共享制度制度,詳實記錄下其個人信息及信訪理由,同時也記錄下其上訪次數以及其信訪整個過程,提高各級信訪部門處理效率。信訪信息共享可以有效的提高信訪案件的解決效率,減少“重復訪”的問題。
(四)敗訪繳費制度
相關部門可以針對信訪案件收取一定的費用,該制度是出于對信訪制度的“純凈化“,使得無理上訪者承擔一定的風險和成本,進而使涉法涉訴信訪者更多的選擇正規司法途徑而非信訪途徑。在這一制度中,信訪者在多次上訪敗訪之后,將承擔一定的敗訪費用,該費用視本案件造成的行政成本開支而定。這樣可以有效減少上訪者的投機心理,有效的規范信訪案件。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重視,信訪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利于增強公眾對司法的信賴。相關部門應恪守法律底線,積極改善當前的信訪環境,逐步解決信訪問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讓信訪制度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