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國 蔡瑞邦
廣州商學院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環境污染的情況也日益突出,出現了霧霾、土地沙化、水污染等多方環境問題,民眾對于開征環境稅的呼聲愈加高漲。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漸漸發現了忽視環境保護的弊端,轉而開始尋找一條生態化、可持續化、綠色化的發展道路。2018年1月1日,在各方的廣泛關注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開始實施。環境稅作為稅種的一個新創設,其在這個環境保護體系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其對于環境保護體系能夠產生什么樣的效應呢?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重要理念,綠色發展作為該理念的重要內容,其對于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其強調了資源可持續性化、生產低污染化、技術高科技化。資源可持續化,旨在解決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高消耗低產出的情形,在傳統經濟中,采取的是單線的資源利用方式,即資源—產品—廢物。單線的資源利用方式靠的是高強度的消耗資源去換取產品,而對于生產外的剩余資源當成廢物處理,并未能夠去尋求其剩余價值。例如火力發電中,利用煤炭等資源去轉化成電力產品,對于轉化后剩余的固體物、氣體當做廢物處理,不僅浪費了這些資源的價值,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的污染。而綠色經濟,采取的是循環的資源利用方式,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對于生產剩余的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利用。生產低污染化,旨在解決生產過程中以高污染換取高利潤的情形,對于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技術高科技化是生產低污染化的基礎,轉變經濟結構,減少低收入、高污染的產業,轉而以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核心的高精尖低污染的產業。
開征環境稅充分體現了綠色經濟的意涵。開征環保稅擴大了稅收的征收范圍,對于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污染物征收稅款。企業在利益導向下,會權衡保持污染水平所支付的稅收與減少污染少交稅所獲利益,自覺的采取清潔能源、節約能源的方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對資源采取充分的利用,形成資源循環利用方式,把污染物的數量降低到最少,以實現污染的減量化。而對于污染物的征稅,使企業采取高污染換取高利益的方式成本增加,迫使企業更新生產方式,減少污染,促進企業對于高污染落后的工藝進行淘汰,轉而發展低污染的工藝。而國家的環境稅稅款可以用于增加對于低污染化工藝的研究,促進低污染化的發展。而對于新的生產者與投資者來說,高額的環境稅使其放棄高污染產業的生產與投資,轉向高精尖低污染高利潤的產業,這對于轉變經濟結構,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
開征環境稅中,體現了各方利益復雜而激烈的利益博弈,尤其是經濟利益的博弈。如何達到各方協調、生態改善的作用,從開征環境稅中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呢?
1.排除了間接性排放情形
開征環境稅針對群體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在立法中排除了間接性排放應稅污染物的情形,對于符合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免收環境稅。這體現了經濟效應的權衡與平衡。直接排污對于環境的污染遠大于間接排污,而現階段開征環境稅仍處于初步階段,集中對于直接性排污進行征稅更符合現階段的具體現實。而對于符合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免征稅也大大的促進了此類環保產業的發展,從而在更大層次上緩解環境污染的現狀。
2.優撫產業暫予免征環境稅
開征環境稅中對于農業生產污染、運輸業污染、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等特殊情形采取暫予免征環境稅。暫予免征環境稅表現了立法對于部分重要行業的利益權衡。例如農業生產免征環境稅。農業生產是我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對其免征環境稅,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與發展,有利于我國糧食儲備的穩定。而暫予免征只是現階段的免征,其并不意味著以后也不需要征收環境稅。這體現了環境稅階段性的特征,其目的旨在統籌各方利益,從而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
3.采取階段性減稅措施
環境稅法第十三條對于納稅人排放污染物低于國家和地方標準予以減稅處理。低于國家和標準的30%,減除75%的環境保護稅;低于國家和標準的50%,減除50%的環境保護稅。這一規定對于經濟效應的最大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納稅人來說,減少成本是其制勝之法寶。而環境稅的減稅措施,使企業更關注污染物的排放量,通過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來降低對于環境稅的繳納。這就使企業為了減稅去更新生產技術,使用更為清潔的能源來投入生產,倒逼高污染企業向低污染綠色化企業轉型。這一規定也體現了對低污染企業的鼓勵。對于低污染企業來說,污染物排放少,所以環境稅基數較少,加之減稅制度,其實際所承擔的環境稅額很少,其所承擔的負擔也很少。這表現出國家對于低污染企業鼓勵,這可以刺激低污染企業去尋求更低的環境稅費繼續去加大環境保護措施,更新自己的環保技術,從而推動環境、企業各方經濟利益的最大化。
4.鼓勵加大環保建設投資
環境稅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鼓勵納稅人加大環境保護建設投入,對納稅人用于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投資予以政策和資金支持。這對于納稅人加大環境保護建設投入具有促進作用,對環保產業的壯大具有推動作用。國家和地方利用征收的環境稅鼓勵納稅人加大環保建設投入,從而促進企業改變生產技術去減少污染物的數量,以減少對環境稅的繳納。這使企業可以花費較少費用加大環保設備投資,以獲得較低環保稅的繳納,這可以激發企業加大環境保護建設投入的積極性。而對于污染物自動監測設備等環保企業來說,政府加大對于此類商品的支持,促進了此類商品的銷量,也使環保產業煥發新機。
開征環境稅的政治效應功能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環境稅的征收符合社會大眾之民意,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環境稅的征收其主要目的在于懲罰高污染的企業,以達到改善環境。這符合社會大眾之民意。長期以來,我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效應的經濟發展道路導致霧霾、土地沙化、水污染等多方環境問題,民眾也對于環境問題愈加關注,環保意識也愈加提高。因此環境污染訴訟也越來越多。征收環境稅使得企業排污成本加大,使得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進行技術革新,從而減少環境污染,隨之環境污染訴訟也將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二是環境稅增加了地方的稅收。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環境保護稅收入歸屬問題的通知》中規定環保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環境稅作為地方稅收,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稅收。地方可以通過環境稅的征收去改善地區的生態環境,發展環保類產業,推動地區性環境治理新成果。三是推動國家產業轉型。我國長期以來工業多為勞動力密集型、高污染資源型的工業。隨著勞動力價格的增長,中國工業面臨巨大的轉型期。而征收環境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資源向高科技知識產權類工業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國家整體經濟轉型期成功轉型,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以第三產業為發展動力的積極發展模式。例如,動漫產業、高新芯片產業的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經濟從“需求決定性經濟”開始轉變為“供給決定性經濟”。發展知識密集型經濟,執行技術追趕和創新驅動成為了供給側改革中的重要目標。淘汰落后產業,發展高新產業,成為了時代之趨勢。環境稅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供給側改革下的的優化整合。對于污染物征收環境稅,高污染企業成本加大,高污染企業要么革新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減少污染來降低環境稅的繳納來換取企業的生存發展。要么在經濟競爭中由于成本增長而被淘汰。這就迫使部分高污染企業進行轉型,以免在經濟競爭中被淘汰。而部分高污染企業仍然按照原有情形生產,也必將在經濟競爭中失去競爭優勢,從而被淘汰。加之對于新的生產者與投資者來說,高額的環境稅使其放棄高污染產業的生產與投資,轉向高精尖低污染高利潤的產業。在這兩者的共同努力下,淘汰落后產業,發展高新產業,促進資源自主向知識密集型經濟轉移,從而刺激各行業的優化整合。而對于環保產業來說,這也是最好的機遇,環境稅征收的背景下,對于環保產品的需求量也呈現增長趨勢,這對于環保產業之間進行產業優化管理,創新驅動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世界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手段,而世界上絕大發展國家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并行的方法,其中經濟手段主要措施就是對于污染物征收高額的稅。而在各國實踐經驗表明,征收環境稅有利于把污染降低到帕累托最優水平。原因是在商品經濟競爭中,利益導向是企業追求的目標。而高額的環境稅使得企業不得不去權衡保持污染所征收的環境稅與改進環境設備所支出的成本之間的關系。如果支出的成本遠低于征收的稅款,企業必將加大對于環境類的投資,以減少企業的稅費成本,從而達到對于污染物排放最優的結果。在實踐中,隨著企業對于環境類產品的需求增加,激活了環保類產業的活力,為了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環保廠商發揮創新驅動能力盡可能減少污染物的剩余,以滿足企業的降低污染的需求,而反推污染物減少。兩者共同的推動下,環境污染物含量將會降低,環境也得到了保護當然,開征環境稅對于環境保護并非萬能的,其需要各方手段的配合。例如行政手段對于瞞報污染物的情形進行處罰,但是適當的環境稅征收有利于整個環境保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