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庭瑋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意見》首次明確了律師調解的內涵:律師、依法成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或律師調解中心作為中立第三方主持調解,協助當事人自愿協商達成協議,從而達到糾紛解決效果的活動。這是當前對律師調解規定最為深入和詳細的文件。律師調解相較于人民調解等制度有其自身的特點:
首先是專業性強。律師長期提供法律服務,其專業素養有助于更快速地明確雙方爭議的焦點和糾紛解決的方向,在法律框架內引導當事人理性接受吻合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也正是基于較強的專業性,律師調解對調解員的資質要求更高,《意見》第8條授權試點省份自行明確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所和律師資質條件,盡管各省份規定有所區別,但基本上都對執業年限作了要求,例如浙江省和四川省明確擔任律師調解員須執業三年以上。同時,律師的辦案數量、職業道德素養及誠信狀況等都是重要的考量標準。對調解員資質的嚴格要求使律師調解明顯區別于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員準入門檻低,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擅長運用當地風俗、道德倫理或行業規則等處理法律關系較簡單的民間糾紛。
其次是設立形式或調解模式多樣。《意見》共提出四種律師調解工作模式:主要在法院、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律師協會和律所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針對四種模式,各試點地區都積極深入地進行嘗試,例如2018年廣州中院掛牌成立律師調解工作室,根據與市司法局簽署的合作框架協議,律師協會每周一、三上午將安排律師調解員到工作室為當事人進行訴前、訴中等現場調解工作,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在線調解、視頻調解等多元調解方式。同時,經在法院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達成的調解協議,要司法確認的也更方便快捷。①再如2018年廈門市首次批準8家律師事務所設立律師調解工作室,共有110名律師獲聘并且都是擇優聘任。②各地對律師調解工作模式的探索如火如荼,北京、山東等地更是創造性制定了適用于當地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筆者在此不一一列舉。
推動完善律師調解有利于提高社會治理的專業化與法治化水平。律師是化解社會矛盾、提供法律服務的主力軍。從司法部公布的數據獲悉,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執業律師36.5萬多人,共有律師事務所2.8萬多家;業務量也相當龐大,其中律師共提供各類公益法律服務322.8萬多件,參與調解11.6萬多件。③律師憑借獨特的專業與實踐優勢加入調解員隊伍,能更好地應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糾紛解決需求。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下,各種矛盾糾紛類型日趨多樣和復雜,單一的司法救濟途徑已遠遠不夠,必須整合多元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其次拓寬了律師的業務領域。在傳統觀念里,習慣將律師定位在訴訟代理人的身份,而如今,如果律師將自己的目光僅僅局限于通過訴訟而不嘗試考慮更加適合或者說更現代化的調解技巧去解決糾紛,那么他將會無法勝任為當事人提供優質法律服務的角色,也會失去更廣闊的法律市場。
自《意見》發布以來,律師調解試點工作開展已將近一年,整體來說運行狀況良好。但畢竟是新興事物,在實踐中仍有一些難題需要重視和破解:
從律師的角度,許多律師持觀望態度,對調解存在理解上的誤區。部分律師不愿意調解,他們習慣以代理人或辯護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將從事訴訟代理、股權轉讓、合同談判等業務視之為高端,而忽視了調解也是律師提供法律服務的重要內容,將之視為低端。實踐中參與度較低的問題,筆者認為還可能存在一定的客觀因素:律師調解員的資質要求過于嚴苛,部分律師特別是年輕律師由于不符合選任條件被拒之門外。如上文所述,律師的執業年限是考量指標之一,各地規定有三年、五年以上甚至像杭州市明確要求律師執業需達八年以上才能擔任調解員。從當事人的角度,對律師主持的調解仍舊存在質疑。也許是長期以來律師擔任的維護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角色使當事人受以往思維定勢的限制,一時無法接受律師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出現。當然,也可能與中國歷來的調解傳統即居中調解的基礎是一種被預設為公正的權威有關,④使得當事人認為法院調解、人民調解這些所謂“公家”的調解公信力更高。
針對律師調解,《意見》提出了三種并行的經費保障機制包括財政支持、政府購買服務與市場化收費。在市場化收費方面,僅明確了有償、低價的原則,調解費的收取標準和辦法授權各試點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目前試點地區通常采用政府給予勞務補貼、向當事人收取低價調解費或公益的方式,這對于具備多年執業經驗,擁有穩定案源的律師來講,收益遠低于律師代理費,市場化的律師調解對其吸引力不大。因此,費用問題很可能成為制約律師調解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據了解,目前部分試點地區對律師調解員的資質認證標準不明確,也沒有建立規范化、常態化的培訓機制。有律師表示,從代理人到調解員的身份轉換會存在些許不適應。對于調解員的資質,有人認為調解技術含量不高,律師在正式執業前已經經過大量的專業考試和培訓,掌握了豐富的法律知識,再加上辦案過程中積累的糾紛解決經驗,當然可以取得調解員資格,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要成為合格的律師調解員,除了熟知法律規則,還要懂得一些談判技巧、心理學知識,能夠最大化洞悉和挖掘當事人隱藏在談判桌下的真實想法和潛在利益,積極促成糾紛的有效解決。因此,律師調解員的資質認證、培訓考核、職業道德規范等配套制度跟不上的話,會直接影響調解的效果。
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主持調解,對律師來說是富有挑戰性的職業角色。當前,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對法律的需求或渴望前所未有,整個法律服務市場亦處于持續變動之中,擁有戰略眼光的律師應認識到這是一個法律人大有作為的時代,理應抓住機遇、以擁有調解員資格為榮,積極參與到多元化糾紛解決體系構建的廣闊天地中。另外,要加強宣傳工作,引導群眾根據糾紛實際選擇合適的解決方式,不把訴訟當做唯一的救濟途徑,增強律師調解的公信力。還可以充分發揮訴訟費用杠桿作用,賦予法官對訴訟費用分配更大的裁量權,例如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調解執意要訴訟的當事人,后經法庭調查或評估確定訴訟屬于多余,浪費司法資源的,可判決其承擔相關費用作為懲戒,以引導當事人不濫訴,理性選擇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實踐中已有判例。
市場化調解即有償調解,當事人需支付一定調解費用,調解組織要不斷提高調解服務水平來贏得認可,爭取案源。我國社會化調解向來以公益為主,主要為了維護民生利益,但在資源不足、影響力不夠的發展初期,律師調解要上規模,提升吸引力,市場化是必然趨勢,畢竟律師要謀發展。相較于英美等國家,他們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律師調解市場并制定了相對完備的律師調解收費規則。據了解在美國加利福尼利州,律師調解員收費標準一般是7500元美元/天,而王牌調解員不僅要預約排期,收費高達15000美元/天。由此看來,其收入不亞于訴訟代理費,而且提供優質的調解服務能夠獲得當事人的感激和尊重,一定程度上也為其律所招攬客戶資源,促進律所的品牌建設。律師調解市場化路徑可行之另一個依據是國人的付費意愿和能力逐步增強,尤其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90后、00后這些新生代,互聯網知識付費模式的成功便印證了這一點。《意見》也對在律所設立的調解工作室受理當事人直接申請調解糾紛的收費進行原則性規定,為律師調解市場化發展提供了依據,是一大亮點,但仍需要各試點地區積極探索,最終建立符合調解特性的統一收費標準。筆者認為,律師調解應堅持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并重點推動市場化運作。
律師要順利完成從委托代理人到中立第三方調解員的角色轉換,必須具備良好的調解知識與技能,完成規定課時的崗前培訓,這是律師調解規范性、專業性的基本要求。建議各試點地區盡快建立統一的律師調解員資格準入機制,通過設置實操性較強的課程例如模擬教學、案例教學等將律師培養成合格的調解員,并納入律師調解員名冊。在名冊中詳細列明調解員的基本信息以及從業背景,以便當事人查詢和選擇。另外注意調解員培訓應常態化并定期考核,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律師調解隊伍。
[ 注 釋 ]
①廣州法院掛牌成立律師調解工作室——法制網[EB/OL].http: // www. legaldaily. com. cn/ index/ content/ 2018-07/10/ content_7590824.htm ? node=20908,2018-8-31.
②思明八家律所設立調解工作室 聘110名律師任調解員[EB/OL].https: // baijiahao. baidu. com/ s?id = 1592069325043073499 & wfr = spider & for=pc,2018-8-31.
③我國執業律師已增長至36.5萬余人[EB/OL].https: // baijiahao. baidu. com/ s?id = 1594785126686549133 & wfr = spider & for = pc,2018-9-1.
④范登峰,李江.從美國法院附設ADR調解制度探索中國法院調解的改革之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