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思 王同輝
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如果一個規則體系要用暴力強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須有足夠的成員自愿接受它;沒有他們的自愿合作,這種創制的權威、法律和政府的強制權力就不能建立起來”。主動接受才會產生更大的效果。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初中階段是接受憲法教育的關鍵期,要想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憲法,接受路徑尤為重要。
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國家倡導“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這對于憲法思維和憲法實踐就確定了國家層面的指導思想。
首先,從過去簡單地灌輸枯燥無味的憲法知識到憲法思維的建立,離不開對憲法內涵的宣傳,對憲法精神的弘揚,對憲法信仰的樹立。因為“傳播被視為魔彈,它可以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傳播似乎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就像電流使電燈發出光亮一樣直截了當”。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憲法的宣傳必須要專業化,學校成立專門的憲法宣傳教室,定期向學生們開放,憲法思維的樹立并非靠占用過多學習時間來衡量,一周兩課時學習憲法較為合理,每次使初中生的情感受觸動就達到了宣傳的效果。在憲法宣傳室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播放憲法發展史影像,設立憲法知識交流角、建立憲法圖冊專柜等等。觀放憲法類電影,圖文并茂的影像資料的沖擊力遠遠大于文字和語言,接受度大大提高。利用校園廣播站、黑板報、墻報、校園網等平臺,定期對師生進行憲法知識宣傳。
其次,2018年5月2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讓學生在校園內外感受憲法的存在。比如舉辦“身邊的權利與義務”活動;創建“憲法精神”演講比賽;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中國的傳統書法相結合,開展“憲法就在身邊”的書法征文比賽;要走進家庭、走進校園,協作創建“家校合作普及憲法接力棒”等一系列的活動;北京四中的初中生會不定期的到現場觀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答中外記者問,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不用言語說教便可達到情感升華。所以,可讓初中生到法庭觀看宣判大會,專門挑選初中生現階段容易出現的思想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典型案件,深化對青少年犯罪后果的深刻思考,同時道法課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和疏導學生的思想和情緒,不可對憲法產生消極態度。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就是要親身經歷,把法官請進課堂,在班級里可以模擬庭審現場,感受運用法律的意義和權威。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模擬調停”,因為模擬調停才可讓學生把生活的“情”與憲法的“理”有機結合,怎樣在不違背憲法的基礎上處理人際關系,哪些可以退步、哪些可以謙讓、哪些權利是必須爭取、哪些立場是必須堅守,會讓初中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領悟。初中生可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犯人和家屬,通過和他們交流,才會感受到憲法的權威和觸犯法律的后果,對法律會肅然起敬。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法治教育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與法治事件、現實案例、常見法律問題緊密結合,注重內容的鮮活,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情景教學法在20世界70年代我國開始探索,1990年李吉林老師首次在語文領域提出,之后在各科教學中應用非常廣泛。首先,我們要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可以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帶入情景、用多媒體再現情景、用活動拓展情景。我們創設教育情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情境創設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接受,比如引導學生采取情境模擬方式,演繹檢察員公訴、律師辯論、法官審判的庭審場景,讓學生在訴中“知”法、辯中“明”法、判中“執”法,得到法治熏陶;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引發學生情感共鳴,比如提醒學生在坐公交車會路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地方,它們都會懸掛國徽,這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是誰在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呢?等等問題;情境創設要善于運用動態場景,以激活學生的接受思維,比如創建“憲法教育長廊”和“憲法廣場”等。
參與式研討型活動可以組織辯論賽、演講比賽和案件評議會,由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討論進行頭腦風暴,適當的選擇“道德兩難”的典型案例讓初中生判斷,深化對違法行為的動因的認識,強化自身行為,樹立在憲法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真理越辯越明”初中生談論的越是激烈越能深刻理解憲法的意義。初中生想要在學中取樂,游戲是最好不過的選擇,將游戲和憲法知識結合,活動中在憲法宣傳欄上精心編排謎面,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組織“校園憲法猜謎語大賽”。賽制要獨特新穎,單獨自己參加活動答對獲得“自立獎”,獎品為“憲法水印杯子”;如果以團隊的形式參加活動答對可獲得“集體獎”,獎品為帶有“國徽”的書包,團隊人數為四到五人。此目的是為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共同學習進步。如果沒有答對的同學可以到憲法宣傳欄尋找答案,仍可獲得“積極獎”,獎品為“帶有憲法包裝紙的橡皮、圓珠筆”。這樣的形式可增強初中生對憲法知識的興趣,大大提高參與憲法活動的積極性。喜聞樂見的小品、膾炙人口的三句半、通俗易懂的快板書、抽簽問答、憲法知識競賽、初中生學法園地、學法鋼筆字帖等也不失是新穎的憲法活動。
2018年5月20日起,由撒貝寧作中國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12348中國法律服務網正式更新上線,您有任何的法律問題,請找中國法律服務網。它讓法律變的觸手可及,中國法律服務網是祝福,更是“助”與“扶”。12348是國家很據社會的需求建立的法律服務網,同時國家可以此為契機推出根據年級差異的校園憲法套餐(網絡)。中國移動、聯通以及電信會根據客戶的消費情況和需求來推薦符合要求的套餐活動,達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效果。憲法套餐可以根據初中生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接受程度來制定不同層次的憲法套餐。每所學校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即可。那么此項目應由專業的法律人才、青少年心理的專家來共同制定。可分為“初級校園憲法普及套餐”、“中級憲法普及套餐”和“高級憲法普及套餐”,這三個等級的套餐里面都分別為初一、初二、初三和普通學校、重點學校、鄉村學校兩個維度。對每一個層次都需要有具體的說明,學校也需要引進專業的法律知識的人才來有效實施,方能到達效果。
校園是普法的關鍵領域和最需要法律幫助的地方,社區憲法志愿者服務隊走進學校組織“一月一咨詢”活動,擴大初中生接觸憲法的影響面,憲法的普及需要常態化。社區的憲法志愿者,由普法辦牽頭,協調法律權威部門人員,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員參與其中。同時,社區憲法志愿者服務隊給初中生發放一些《樂樂的成長經歷》《憲法宣傳教育讀本》《法律快餐》等憲法宣傳資料。社會建立初中生憲法教育基地,為學校“憲法教育”注入生機。
單純的課堂教學僅僅是憲法教育非常小的一部分,現如今強有力的媒介就是新媒體,其拓寬憲法接受渠道,并深化學生對憲法的認識,領悟憲法精神。新時代下新媒體的發展滲透到初中生的方方面面,“第二課堂”發揮極大的作用。道法課教師可以組建班級的微信群和QQ群,家長和學生遇到任何的法律問題可以在群里提出,大家共同來討論和解決,更加有助于提升家長和學生實際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且逐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第三方平臺建立“掌上憲法校園”微信公眾號,掃一掃即可輕松關注。“掌上憲法校園”免費開放和24小時客服,基本的憲法知識由智能機器人解答,具體性、專業性的和個體性的問題由專業法律人員來解答,平臺中分為校園法律常識、校園案例、家長學校等很多的欄目,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點擊閱覽。但是目前,全國的初中生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學校里還是不允許帶手機,所以在校園設置“法律終端機”,學生可以利用課間、課余時間在走廊、食堂、宿舍門口等等,隨時可以閱讀法治新聞、法治故事、法治案列、憲法內容、憲法小故事等,這樣一來可行性會大大提高。但是接踵而至會有另外的一個問題,部分的偏遠地區沒有相應的設施條件來安裝法律終端機,但可以在學校的網絡教室里的電腦中安裝憲法教育的APP,學生在上微機課時,可以充分利用此軟件。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讓初中生從內心真正接受“憲法”,認同之后才會對什么可以做、什么該做、什么禁止做,真正知道為什么可以做、應該做、禁止做等一系列問題,并落實到行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