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25條,27條明確規定了股權的善意取得參照物權的善意取得,但對股權的善意取得并沒有具體可操作的進一步規定。股權的善意取得制度應當如何構建?首先,善意取得解決的是權利變動問題,自然而然第一步需要明確股權是采取何種權利變動模式?其次,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護動態的交易,相應的犧牲了靜態的權利,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基于對信賴利益的保護,而信賴的產生是基于某種權利外觀,股權的善意取得是基于怎樣的權利外觀基礎?最后,在明確了變動模式與權利外觀基礎之后,股權善意取得應當如何參照物權善意取得制度而構建出較為合理的制度?
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股權的善意取得參照適用物權的善意取得,物權什么時候轉讓以及對善意時點的判斷,都需在某一確定的物權變動模式下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因此明確股權的變動模式尤為重要。
物權有兩種變動模式——意思主義與形式主義。意思主義即僅憑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不必另作以物權變動為內容的物權行為。形式主義指除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外,還需其他要件,才能引起物權變動。形式主義分為債權形式主義和物權形式主義,前者是一種折中主義,物權如需發生變動,除需當事人合意之外,還應另為交付或登記等法定行為。后者則是指物權發生變動時,除了債權契約之外,還需要物權契約即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一致、以及交付或登記等法定行為。此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物權形式主義承認獨立存在抽象的物權行為。
學界對股權的變動模式長期存在意思主義與債權形式主義之爭。持意思主義觀點的認為股權發生變動在于股權轉讓合同生效之時。持債權形式主義觀點的認為股權發生變動,除了要滿足股權轉讓合同生效外,還要滿足特定的形式——股東名冊的變更。大多數學者主張股權變動應當采取意思主義變動模式,本文也同意該種觀點,具體有以下幾點理由:
1.法律規范分析,《公司法》33條第二款和第三款分別規定“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由此可知,股東可以依據股東名冊行使股東權利并非是股東只能依據股東名冊才能行使股東權利,工商登記的作用在于對抗第三人。在實際情況中,公司對股東名冊的置備并不完善,在很多情況下股東名冊與公司的實際股東并不相符。由此可以否定債權形式主義變動模式。
2.股權性質分析,“獨立民事權利說”現已成為我國股權性質的通說。股權不僅包括利潤分配請求權等財產性權利,還包括經營管理等非財產性權利,公司具有獨立法律人格,股權實際上是對公司為特定請求的權利,在行使上會受到其他股東的限制,因此股權與物權在本質上是不同的,股權是一種相對權,與債權的特征更為接近,例如債權的轉讓,需通知債務人,股權的轉讓也涉及到其他股東以及公司,債權轉讓采取意思主義變動模式,股權的性質類似債權,由此股權變動采取意思主義變動模式較為合適。
3.變更登記分析,根據我國《公司法》和《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變更登記是由公司來完成的,公司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股權本質上是一種私權利,應當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公司的加入必然會違背這一基本原則。此外,將股權轉讓生效與否的實質性要件交予公司之手,將加深公司對于股權交易的控制,引發濫用可能;但如果將申請變更登記交予當事人手中,又與我國現行公司登記制度相左,工商登記將成為設權性登記,登記機關應進行實質審查,由此需要對整個工商登記制度進行重新改造。因此為了保證交易流暢,控制交易成本,保障意思自治,與現有制度相協調,股權變動采取意思主義變動模式更為合理。
善意取得究其根源是對信賴的保護,在物權法與商法領域中,權利外觀較為明確,因此某種權利變動能否適用善意取得,首先需要明確其是否存在某種令人信賴的權利外觀。2008年德國在對《有限責任公司法》的大修中,規定了股權的善意取得,權利外觀來自股東名冊在商事登記簿中的公示,根據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規定,工商登記發揮著股權權利外觀的作用,權利外觀本身存在著公示公信效力的不同。
就第三人而言,在德國,學者認為,善意取得構成之善意是根據權利外觀對外公示權利狀態的真實性程度或準確率來判斷的,真實性程度或準確率越高,對受讓人主觀善意的要求也就越低,反之亦然。如,在不動產善意取得中,只有明知構成惡意,在動產善意取得中,因重大過失不知就構成惡意。在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商事登記簿中的股東名冊類似于不動產登記簿,但在就交易相對人主觀善意上,立法者適用的是動產善意取得之標準,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股東名冊權利外觀之功能遠不及不動產登記簿。
就真實權利人而言,關于動產,根據《德國民法典》第935條以及我國《物權法》107條的規定,遺失物、盜贓物原則上不發生善意取得,對遺失物、盜贓物的占有也可構成對占有物的權利外觀,但此時不發生善意取得,原因在于權利外觀的構成不可歸責于原權利人。關于不動產,《德國民法典》規定不動產并不考慮是否可歸責,只需第三人不知土地登記簿的內容錯誤,即可發生不動產善意取得。在股權的善意取得上,德國采取的是一種折中的規定,若股東名冊記載之不正確狀態持續不足三年則僅在該不正確狀態可歸責于真正股權人,如果超出了三年,采用類似于不動產登記簿的純粹權利外觀原則,將不考慮是否可歸責于真實權利人。
在我國,工商登記充當著股權的權利外觀基礎,工商登記的權利外觀效力是存在質疑的。在我國,工商登記部門對登記并不進行實質審查,也不嚴格要求公司提交股東名冊備案,《公司法》上也沒有規定如德國般嚴格的程序和專業人士的審查。其公信力遠遜于不動產登記簿,因此在對第三人善意的認定上采取動產善意取得的認定標準較為適宜,并需考慮原權利人的可歸責性,以此來解決因權利外觀公信力不足導致的真實權利人所擔風險過大之問題。
前文已經對股權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前置問題——股權變動模式以及理論基礎權利外觀,做出了充分的論述,在意思主義變動模式下,以權利外觀為基礎的股權善意取得究竟應當符合哪些構成要件?既然是善意取得,在交易價格上自然應當是合理的市場價格,本文對此要件不作闡述。
無權處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條件,是指處分人根據權利外觀導致的有權假象,以此為基礎處分真實權利人所享有的權利,股權善意取得也需以無權處分為前提,由于股權是以工商登記為權利表象,在工商登記錯誤的情況下處分真實權利人的權利構成無權處分。
善意的判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首先,善意的判斷標準不同,股權善意取得中善意應參照適用動產善意取得的標準,即不知道且無重大過失為善意。其次,善意的時點,在理論界,有的認為是時間點,主張股權變動遵循意思主義變動模式,股權轉讓發生的時點就是當事人合意生效的時點。而有的認為是時間段,因為我國法律規定受讓人只有變更工商登記才能對抗第三人,則善意第三人要對抗股權之真正權利人,則更需要登記等手續完成才符合法律邏輯,因此善意需要從當事人合意生效持續到登記等手續完成時。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股權與物權不同,物權為絕對權,權利取得與權利公示時間上一致,股權為相對權,在該二者上存在時間差,不具統一性,善意取得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提高交易的效率,工商登記并不由雙方當事人完成,需要有公司的介入,什么時候登記并不明確,這些不定因素的介入,會降低交易效率,與善意取得制度的初衷相悖。
股權善意取得需要考慮真實權利人的可歸責性,因為工商登記的權利外觀效力過低,導致真實權利人所擔風險過大,引入可歸責性要件,可以平衡交易安全與真實權利人利益。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規定在三年后不需可歸責性即可發生善意取得,該規定,不僅為可歸責性提供了統一的判斷標準,還能夠提示股東及時核査、更正工商登記信息。這一規定有很多積極作用,但暫時不適合我國借鑒,因為我國目前誠信缺失、偽造證件和簽名“盜取”股權頻發,工商登記的正確性有待提高,可歸責性要件應當一直存在。
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創設性的規定了股權的善意取得,以工商登記為權利外觀。我國工商登記制度并不完善,常常出現實際權利人與登記權利人并非同一人的情況,加之股權變動采取意思主義變動模式,如果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很有可能加劇無權處分人的處分行為。由此應當采取適當善意判斷標準,引入可歸責性,以平衡原權利人利益與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