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 勇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文章表達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希望在青少年,只有青少年不斷的努力、奮斗、拼搏,才能成就強大的中國。作為個人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未成年人階段是確立一個人是非觀念,塑造性格,樹立正確三觀的重要階段,對于個人的成長道路有指引作用。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是幫助他們樹立法治理念,強化法治意識,預防違法犯罪的有效措施,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有力保障。
未成年人處在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叛逆期的煎熬,伴隨著急躁、叛逆、逆反等情緒的發生;未成年人心理也比較脆弱,也會發生情緒障礙、溝通障礙、心理脆弱等問題,對于這些身心健康問題,需要進行及時疏導,以減少對人生發展的不利影響。未成年人階段也是個體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品質的形成的關鍵階段,這是支撐他們的健康成長、向上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加強對未成年人思想引領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尤其是新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未成年人通過不同渠道接收到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引導,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的法律主體,其生理和心理機制還沒有發育成熟,自我辨識意識和保護意識還比較弱,需要給予足夠保護。通過開展法治教育可以使他們了解自己享有的權利,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助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工作。另一方面是為了使未成年人從小就樹立法治觀念、法治意識,養成學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習慣,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打下堅實基礎。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法治教育工作,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規劃明確要求:“深入開展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根據青少年的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公民意識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識,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規定》明確指出:“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這些政策的制定,對于我們加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通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我們在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構建法治社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也存在將法治教育當作法律知識教育,將法治教育僅限定于學校教育和課堂教育,家庭法治教育缺乏等情況,上述情況不利于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展,不能真正使未成年人在法治教育中獲得實效。我們在開展法治教育工作中,應首先明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核心內涵,再結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創新法治教育的平臺、載體和形式,才能真正的使未成年人受教育、長知識、強素質,真正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亞里士多德將“法治”定義為“已制訂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訂的良好的法律”。法治強調以法律規范為社會的運行基礎,個人和社會組織的一切行為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框架內進行,逾越了法律規范將受到制裁。伯爾曼在《法律與信仰》中寫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這強調我們在生活中,應該牢牢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堅定法治精神,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要遵守法律的規定,不違法;遇到事情要用法律去解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一些針對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時有發生,不但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也給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不僅需要通過法律來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更需要通過法治教育來讓他們樹立法治精神。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育、走向成熟的階段,是確立法治信仰的最佳時期,所以,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應將樹立法治精神作為核心,讓他們明白法律是不可逾越的,要對法律有敬畏之心,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未成年人法治精神的樹立,不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幫助他們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更是減少違法犯罪,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有效途徑。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處于國家法律體系的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需要加強對憲法的學習,讓他們了解并銘記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歌與國徽等知識,通過法治教育,讓未成年人樹立依法治國、憲法至上的理念。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還應加強未成人的權利義務觀教育。如果僅僅將法治教育當作是對法律的學習和守法教育就會造成未成年人對法律的片面理解,可能會將法律誤認為義務和懲罰。在法治教育中樹立未成年人的權利本位意識,讓他們了解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更要讓未成年人明白用法的理想狀態是公民主動行使自己的權利,這樣就能形成全社會用法的良好氣氛,法治社會才能更好地建立。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需要形成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各方面的合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平臺進行。因未成年人大部分都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法治教育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在學校法治教育中,受限于專業教師缺乏、實踐教學的不配套等因素,未成年人接受到的多是對法律條文的講解及違法犯罪問題的警示教育,然而這些只是法治教育的一部分,且不是最核心的部分。學校應將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深深地根植于未成年人的腦海里,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能夠以法律來約束自己,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積極行使法律賦予的各項權益。
依法治國不僅要充分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還需要道德去教化公民,打造良好的法治社會基礎。在做好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道德教育的引導作用,通過道德教育讓他們明白什么真、善、美,教導他們不要做違法亂紀的事情,要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事情,這樣就可能會減少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社會更加和諧。通過加強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要讓未成年人明白“人不能逾越兩條底線,一條是法律的底線,逾越了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另一條是道德的底線,逾越了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這個道理。未成年人中存在一類特殊群體,他們存在一定的暴力傾向、犯罪傾向或者已經做過違法犯罪事情,對于這類未成年人,需要通過開展心理教育來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減少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對于“問題少年”,在一發現有不良苗頭的時候,就需要進行心理干預,把違法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只有將法治教育與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未成年人在法治教育中受益。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家庭教育以其連續性、感染性、及時性等特點更容易讓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增強實效。社會上存在遇到問題找關系、遇到事情找熟人的不良風氣,這些是對法治社會、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校的踐踏,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需要通過父母去引導未成年人要依法辦事,樹立未成年人的法治精神。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則,通過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來感染未成年人,讓他們內心樹立對法律的信仰。父母不能溺愛自己的子女,對發現子女的不良行為時,要及時督促改正,以減少違法犯罪的發生。要將家庭教育中的法治教育與學校法治教育形成合力,相輔相成,共同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實效。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的良好發展,加強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需要全社會共同進行,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內在要求。司法機關與執法部門應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開展法治教育,結合未成年人的特點,對未成年人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例如:法院可以組織未成年人開展案件審理旁聽,讓未成年人感受法律的威壓和法庭的莊嚴;加強法治教育基地的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在法治教育基地開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動。在開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需要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重點關愛,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活動,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未成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付出較多的時間去關注、學習。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應利用這一特點,在活動類型、活動載體、活動形式上進行創新,減少法治教育中的呆板說教等情況,讓未成年人更容易接受,從而提升法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例如:在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可以運用新媒體進行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通過卡通人物、動漫、微電影等未成年人喜愛的作品進行法治教育。通過讓未成年人參與到法治教育活動中,讓他們感受法律的神圣,也能夠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例如:組織開展模擬法庭審判活動;觀看警示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