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方
中共瀏陽市委黨校,湖南 長沙 410300
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人群中,對公平正義內涵的理解和把握是不盡相同的,它受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以及個人觀念的制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治中國的進程中,對公平正義的研究不斷增多,可見公平正義是個尤為重要的問題。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理念。二者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相同之處,但二者的內涵并不相同。公平與正義之間既存在著聯系,也存在著區別。正義主要體現在價值層面,公平則主要體現在過程和可以操作的制度層面。公平與正義是屬種關系,凡正義的一般是公平的,但公平的則不一定是正義的。公平強調社會成員在各個領域中的利益分配上的均衡和平等狀態,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準和制度標準,合理、正當的對待他人,正確的處理各項事務,使廣大人民群眾平等的接受教育、擁有醫療資源、享有政治權利、不存在特權、文化禮儀平等、平等的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而正義主要指人與人之間正確的行為狀態,它是一種思想意識,包括政治正義、社會正義和法律正義等。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為,這個行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最大多數人民的根本利益。
和諧,是人們對社會的一種美好向往,社會和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關系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公平正義可以促進社會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不是片面的、局部的和諧,應當是全面、整體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整體和諧的社會,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整體協調發展的社會。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就離不開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的貫徹有利于實現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和諧,有利于社會全面整體和諧的實現。遵循公平正義原則,努力調節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和矛盾,注重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協調好各方利益,才能實現每個公民自我身心的和諧,并進而實現全社會的和諧。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長期而重大的任務,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中,公平正義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們所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包括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盡管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拉大。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也將更加平坦。
習總書記指出:“立法必須以改革發展為導向,適應改革發展的要求,所確立的制度應力求體現改革發展精神,必須注重保護公民、組織的合法權益,必須有利于發揮公民、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實現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立法首先必須公平。立法公平不僅表現為結果意義上的公平,而且包括立法理念、內容、程序等全方位內容的公平。要提高立法質量,打造法律體系升級版。法治的基本涵義是“良法善治”,在當今中國,“良法”就是要準確反映自然,社會以及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和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法律,“良法”是實現法治的基本前提。盡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完善這一法律體系依然任重道遠。“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作為社會行為規范,要提高立法質量、完善立法程序,實現科學立法將是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升級版的關鍵所在。提高立法質量、維護立法公正,是科學立法的題中應有之義,法律本身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但也要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與時俱進,積極回應時代要求,充分體現時代發展的內涵。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導向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只有如此,立法內容才可能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現公平正義這一目標也更具有保障。
司法公正意味著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利的守衛和保障,是現代社會和諧、政治民主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和導向作用,司法不公則對社會公正具有極大的破壞作用,會導致法律秩序的混亂以及失控。司法歷來都以公正作為自己的理想,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司法就會失去公信力,人民群眾也會失去對法律的信仰。一個能夠實現司法公正的社會,將有助于人們樹立法治信念,并自覺地維護公平正義的秩序。
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實質公正與形式公正。實體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最終目標,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實質公正與形式公正之間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實質公正通過形式公正表現出來,形式公正又不等同于實質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權是國家權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司法必須公正。一方面,司法是定分止爭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具有定分止爭的功能。要做到定分止爭、化解矛盾,必須做到司法公正,如果司法不公,廣大人民群眾就會不服,這樣不僅難以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甚至可能變成激化矛盾的導火線。另一方面,司法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樹立法律權威的最后一道防線。要發揮維護法律尊嚴和樹立法律權威的作用,司法必須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司法機關必須有足夠的尊嚴和權威、有極高的公信力。因此,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使法律在全部社會規范體系與整個社會調整機制中居于主導地位,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法律的權威。當全體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法律與司法機關公正嚴格執法有機結合時,也更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正義。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對于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建設和諧社會起著一定的保障作用,監督效用的強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由于出身以及其他原因,我們的社會群體依據所擁有的財富、權力、身體狀況被劃分為弱勢群體和強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相對于強勢群體而言,弱勢群體擁有的社會資源極為有限,在一些社會重大事項上也擁有很少的話語權。
為了切實強化監督,首先,必須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必須堅持以制度制約權力,確保權力在制度范圍內有效運行。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監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監督工作的側重點與參與度也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在監督管理體系中,執法者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秉公執法、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要明確職權的分工,嚴格執行終身責任制,把相關工作落實到相關責任部門與負責人,相關制度的制定者也要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切實履行好監督職能。還要提高相關制度的執行力。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宣傳教育,結合可行有效的考核機制,使相關工作人員深入領會制度精神,把握制度內容,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的觀念,鼓勵、尊重遵守制度者,批評、懲處無視制度者,嚴格遵守制度,自覺維護制度,保證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權力的監督需要被監督者的配合。公職人員要自覺接受監督,要通過各種途徑,教育公職人員增強權力必須受制約的意識。為了使公職人員的權力更加公開化和透明化,更容易接受人們的監督與制約,我們正在逐步實行政務公開,讓權力的運行過程時刻都能被人們看到,使人們對相關內容有所了解,并舉行聽證會等,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保障人民群眾享有知情權,及時對政府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反饋。
最后,要開辟多種途徑,營造良好的監督環境。可以借用網絡、媒體力量,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輿論監督是監督制度的一種,在我國,輿論監督的發展現狀并不是很樂觀,因此要建立健全輿論監督的法律運行機制,并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權力監督法制化、規范化,這是強化監督的基礎性工程。同時必須建立健全監督的法律制度,用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得到貫徹落實。網絡、媒體是一個開放、共享的世界,盡管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在那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等級差別,在網絡世界中形成的是一種新型關系,人民群眾享有言論自由權。
總之,對于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轉軌的中國來說,依法治國的戰略已經確定,但公平正義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必定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過程。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的方面和領域,本文僅就法治層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還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與行政等多種手段。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它引領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只有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推動法治中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