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本宙
貴州省天柱縣人民法院,貴州 天柱 556600
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許多基層中發生的糾紛常常需要通過司法途徑來進行解決,需要由法院對發生糾紛的雙方進行裁判與執行,執行難這一問題將會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法律的威嚴與公平造成嚴重的影響,還會削弱司法的權威性,因此執行難問題逐漸成為法院工作中不可忽視的問題[1]。
導致法院執行難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被執行人無法找到、執行財產不能變賣、被執行財產難以追查、無協助執行人、部分公民的法制觀念淡薄、無相關執行立法等[2]。各種各樣的原因綜合導致了法院中申請強制執行的案件與多年未執行的案件逐年增多,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由于我國之前尚未制定專門的有關強制執行的法律法規,因此執法人員在進行執法行動時“束手束腳”,不能發揮執法人員的工作力度。因此對于那些惡意賴賬、轉移資產、隱藏資產的被執行人,執法人員經常無計可施,缺少法律的保護嚴重限制了執法人員的工作力度,使其處于非常被動的工作狀態,從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目前在公民中法律意識普遍較為淡薄,這導致被執行人與其身邊的親戚、朋友均缺乏相關的法律意識,不能做到主動配合執行人員進行調查取證與強制執法,甚至干擾執法人員的正常工作,這對執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另外申請人通常不能意識到舉證的重要性,認為執行工作就是法院的全部工作,只要案件被法案受理,自己就只等著拿錢而不去主動舉證,這也導致了執行工作的開展不能順利高效的進行。
法院自身存在的某些原因會對法院的執行工作帶來很大的阻礙,其主要表現在:①執行人員來源少、隊伍力量不足且工作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法院多年的工作重點都在于案件的審判,而對執行過程并不重視,所以在進行人員調配時不愿意讓優秀的人才調至執行部門。在基層的法官中也普遍認為執行局的工作內容單一,加之原先沒有立法保障和工作開展困難,因此法院執行局人員通常執行工作觀念陳舊,缺少學習新知識、新法律的熱情,這不利于執行工作的進行。②審判與執行工作不能有效銜接,審判不能支持執行工作。執行工作的依據應是審判的結果,所以當審判結果質量不高時,它會為后續執行結果不順利埋下伏筆。比如當審判結果為“賠禮道歉”時,如果未嚴格規定“賠禮道歉”的具體方式與范圍,可能令被執行人鉆審判結果的空子,其會影響后續執行的結果。
應推動相關強制執行法律的建立與實施,保障執行人員在進行強制執法時能夠有法可依,并為其自身提供法律保障,這樣既可以規范執行人員強制執法的規范性,又可以保障其自身權利不受到損害,對于惡意賴賬的被執行人,也可以采取合法的手段來保障其按時歸還債務。也可以制定相關的執行法律,這樣可以提高執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并對拒絕履行還款義務的被執行人有合法的強制執行手段,保障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心技術的飛躍,法院應積極建立信息化執行系統,與銀行、國土、交警、稅務、工商、房產甚至水電部門建立起“點對點”的網絡查詢與信息交換系統[3],方便執行部門能夠方便快捷地對被執行人財產進行初步清算與查詢。同時應與其建立實時的信息交換功能,這樣可以第一時間對潛逃或進行資產轉移的被執行人進行財產凍結或限制其潛逃,信息化的手段能夠顯著提高執行的效率,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考慮到部分執行人員在進行工作時效率低下和拖沓嚴重,應在后續的執行工作中嚴格強調6個月的執行工作時限,對執行人員的辦案時間嚴格進行監管,以6個月為標準督促執行人員高效開展工作。同時對于有延長案件執行時間的情況應由執行部門領導簽字審批,杜絕因工作人員態度不積極而導致的“執行難”問題。
綜上所述,“執行難”問題已經成為法院工作中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這一困境導致我國法制建設進程受到了嚴重阻礙,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除了需要立法保障和法院自身進行整改外,還需要全體社會人民的共同努力,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識并對法院的工作進行嚴格監督,才能使這一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