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奎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世界各國PPP都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界定,本文經多處研究認為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是政府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引進社會資本、創新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供資本和服務降低項目建設風險,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持續健康發展。
在世界各國PPP模式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PPP模式所特有的特征:首先是交易結構的復雜多樣,參與主體涉及“公共”、“私營”等部門;其次是各方合作對象集中在基礎設施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領域;最后是PPP項目在運營過程中須兼顧各方風險分擔及平衡各方利益。無論如何,PPP模式在效率提高、風險分擔、成本節約和收益共享等方面都彰顯出顯著的優勢。
從法治的視角來審視我國PPP模式的政策規范,最應該要探究的是PPP模式的法律規范的可預測性和可接受性,以及合規性考察。
政策上升為法律必須符合法律的相關要求,雖然PPP政策包含了諸多創新性舉措,涉及許多新的事實和現象,但政策規范的制定必須遵從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等。下位法必須符合上位法,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但這些政策規范是否符合《民法典》、《物權法》《擔保法》、《財稅法》《預算法》《土地管理法》以及投融資相關規定等都應該深入推敲,多方調研。在PPP推進運行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為緩解資金壓力、降低自身風險、規避法律漏洞等會制定出臺一些遭到合法性質疑的政策,比如有些政策沒有現行法律依據,有些與當前現行法律法規相抵觸,有些部門制定政策時超越了部門權限,有些政策違反了法律保留原則,有些政策在制定通過中沒有嚴格按照立法程序展開。因此更應該嚴格依法合理制定推進PPP模式運行的相關政策法規,避免出現恣意。
基于可接受性的分析,本文認為應該從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分析,按照實質價值和道德考量綜合裁判。基于正當性的要求,PPP模式作為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的創新模式,是政府職能的重大變革和國家治理的創新舉措,是提供公共服務的又一有效措施。PPP政策的首要目標應當是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效率,降低PPP模式的風險,實現公共部門與私營企業的雙贏,進而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提供質好更優的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但任何舉措都不是萬能的,良法只是善治之前提但并不是根本。PPP模式也不例外,它也不是萬能的,并不能完全承載本應是政治重任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任。因此PPP模式在運行和制定政策時應該立足自身,切合實際,不能成為噱頭,進而背離了PPP的本質特征和運作要求,因此必須符合可接受性的要求。
基于可行性的分析,從財政部、發改委出臺的關于推進PPP模式運行的相關政策來看,總體來說是基于對政府PPP項目的總體性框架設計,其出臺的政策導向性很強,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實操性,并給出了具體可操作、可行的建議。
基于政策目標考量,政策目標是制定政策的初衷所在,政策的目標體現著政策的主旨和中心,體現著政策調整的相關方面,而對于PPP模式的相關政策目標,各部門制定的政策卻并不相同,相類似的法律法規其最終所有追求的政策目標各部門間相差較大,目標相異,政策不齊,法律不一。比如發改委的首要目標是推進經濟增長,所以其更關注PPP項目的數量增加和速度推進,但財政部基于防范財政風險的考量,更關注PPP項目的質量和財政風險,因此財政部更要求PPP項目必須經過物有所值及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因此在各主體間制定政策時總是暗含偽裝著政策目標、夾帶著部門利益。
PPP模式是一種商業模式,各主體推行PPP模式提供公共服務時存在著冷熱不均的現象。各部門利益考量不一,政府上下級之間,各部門之間冷熱不均,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各異。但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經濟下行壓力的驅使,我國中央政府把PPP模式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以期能保持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然而地方政府則因層級過多,政策各異,缺乏PPP人才和實踐運作經驗,無法推行。
從各主體制定的政策文件來看,各立法主體制定的PPP政策文件重心各異。發改委試圖將PPP模式擴展到社會公共服務的各領域,比如養老、醫療、公共服務、城市軌道交通等等所有可能的領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盤活資本存量,助推經濟繁榮。但財政部只是關注規范PPP模式的程序和操作流程,把PPP模式納入政府采購系統,重點強調PPP項目的物有所值評估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其次是立足其職能,控制地方債務,防范財政風險。
在各部門制定的法律法規,政策規范中,各部門制定的規范確定性不夠,有些規范條文指代不明。比如在特許經營質押融資中,基于《擔保法》的相關規定,對于質押的權利種類中,并沒有規定可以將特許經營權設定權利質押,也沒有從根本上指出特許經營權中的收益權是應收賬款,以及關于特許經營權質押實現的有限性約束,因此應強化立法規范,慎重約定各方條款,明晰各方權利義務。
政府機構在制定PPP政策時應當遵守立法規則和重大決策議定規則并及時提出立法建議,保障公眾參與。政府機關應適時地提出立法建議,引導立法向前推進。在制定政策時要舉行聽證會并進行法律論證,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得出的政策應具有可接受性和可預測性。
政府機構在行政過程中的基本原則是合法行政,強調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由此加強政府機關的立法和執法。有序立法,讓法律適應PPP模式運行的各階段、全過程。
在推進PPP模式運行過程中,要堅持以促進社會資本最大參與政府審慎為根本,進行法律制度設計。要堅持科學立法,該調整的必須調整,不該調整的,讓市場去規范,政府管好自己該管的,以助推PPP模式的發展,讓PPP模式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實現政府職能。
首先司法審查制度可以保障政府機關制定政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合理性、正當性,因此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引入司法審查制度。其次在必要時,可以引入社會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政府制定的關于規范PPP模式的政策進行第三方評估,從而讓政策合法合理正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