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仝 徐 帥 曹禹新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阜新 123000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眾籌已經融入慈善事業,而我國雖然已經出臺《慈善法》,但是明顯對于網絡個人求助的監管仍舊不到位,平臺運行有問題,求助者不懷好意,政府部門監管不當,使得部分籌集捐款的行為違反了公序良俗卻又沒有法律監管,不僅不利于眾籌行業的發展,不利于慈善事業發展,更不利于社會善良風氣的塑造。
網絡慈善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律界限。一種是公益慈善,通過互聯網進行募捐,它在《慈善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公募基金會在網上進行募捐,都需要進入由民政部核準的信息披露平臺。這樣的平臺,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實施后,民政部遴選指定了13家。另一種網絡慈善是個人求助,它屬于私益性質,是個人的饋贈行為,這一部分沒有寫入《慈善法》。而網絡慈善的亂局往往就發生在個人求助領域。個人求助主要指求助者為本人、為自己的家庭成員或者自己的近親屬,向他人或社會求助,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利己”,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慈善法》所調整的慈善募捐活動具有“利他”目的,受益人是“不特定的大多數人”。[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慈善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長足進步,但也看到了,隨著中國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慈善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損毀和抹黑了慈善事業的良好聲譽,而且挫傷和透支了社會愛心。《慈善法》的施行雖然有效的改善了一些社會問題,但隨著網絡的發展,一些盈利性平臺為了拓展業務也相繼設立了一些個人求助平臺,然而個人求助平臺在法律監管方面還沒有完善,這就造成,個人求助處在法律監管范圍的模糊點,使得個人求助出現了一些無法適用現今法律來調整的風險弊端
《慈善法》主要規制的是經過政府認可的慈善組織,而對于一些民間組織的眾籌平臺卻沒有經過官方的法定程序認證,也沒有出具官方的證明,使得一旦求助者申請成功,善款的籌集是否合法,善款能否用于捐助都是不可預測的。互聯網縱然便利,但也造成了許多法律監管重合點,換句話說就是法律監管過多也就可能出現無人監管的情況。這就讓一些小眾的,不被法律認可的,征信系統不完善的小平臺鉆法律空子,造成捐款不得,求助情況惡化。
平臺經過政府的認可仍舊遭受質疑?因為網絡慈善眾籌中,求助者因災、因病、因學等導致經濟困難,便可向平臺申請,上傳相關證明材料。受限于客觀條件,平臺無法核準每個求助者家庭真實的經濟狀況。比如,2016年的廣東省梅州市“騙捐門”事件,籌款申請人因女兒患白血病通過網絡慈善眾籌平臺向社會籌款45萬元,隨后申請人卻被網民曝出有多處房產,并且利用籌款購買豪車。[2]平臺不像官方認可的慈善組織,有系統化的運行程序,平臺一定程度上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一些環節的審核程序在沒有法律規范的情況下求證不到位,就容易發生騙捐。
一些求助者在各個平臺籌集善款之后,又通過互聯網論壇籌集善款,使得善款遠遠超于實際所需,這就造成了善心的過度消費,眾籌的變相浪費。此外還有情況是,由于大病眾籌,但最終并未救治成功,其余善款的處理也是一個問題。網上瘋傳的,善款用于救助治病之后,其家人用剩余的款項用來消費的做法是不是違反了法律規定,其余善款是歸于被救者的家人還是轉入其他慈善組織繼續用于慈善都需要立法來進一步探討。
一方面,政府通過立法來加強對于個人求助的監管。另一方面,結合互聯網發展規律有序的結合現存法律法規,針對目前現狀政府加大管控力度以及完善監管程序。
對于進行互聯網募捐的,門檻提高,慈善組織應當在民政部門系統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而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那么,募得款物要由慈善組織管理,這就促使一些盈利性平臺要想進行眾籌,必須與經過政府部門認可的慈善組織合作。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解釋和法律要求,平臺開展募捐式活動必須與合作慈善組織進行報備和登記,使平臺的運行有保障,平臺監管有規范。
1.求助者信息管理統一化、法制化
信息登記體系化,數據化,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將某一地區住戶信息統計入庫,多個地域聯網合作。呼吁政府出臺相關法律解釋規定,要求平臺在募捐之前,應制定募捐方案,其中必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時間和地域、所募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余財產的處理等。務必將申請者的信息核實。[3]“把丑話說在前頭”,在募捐之前就要把活動的成本、余款的用途講清楚,以避免“籌15萬救女后,朋友圈曬旅游照”之類的糾紛。
2.簽訂官方公益眾籌錢款處理協議
由民政部門統一制定錢款處理協議,下發到各個慈善組織,該協議在法律調整的范圍內,保證了個人求助平臺在妥善處理善款之后,使剩余善款物盡其用.平臺在審核成功之后與救助者簽訂協議,善款的使用有盈余的要交由慈善組織統一管理用于其他救助。
政府性的慈善組織起先一直不被人們所認可,政府才下放權利,但卻疏于監管,所以政府可以做幕前工作,即建立官方報道平臺,對于眾籌成功的進行實時報道監督以便監管。不但了解了民情困難,而且同時也讓捐助者對于救助情況有所了解,防止愛心被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