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陽
貴州省天柱縣人民法院,貴州 天柱 556600
審判監督程序又可以稱為再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已經認定事實的案件進行重新審判的訴訟程序,刑事審判監督程序是對錯案的糾正與救濟。但因我國刑事申訴案件中合理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存在很多問題,如刑事復查申訴依舊使用書面審查的形式導致申訴審查立案困難、再審申訴的啟動中新證據的提出要求依舊存在很大的爭議、啟動再審程序的主體歸于局限性、律師在刑事訴訟案件中的參與權與訴訟權益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及有些抗訴的規定沒有明文確定等,這些問題都導致了我國立案難、抗訴難。
目前我國立案審查的標準與要求較高,很多案件連最初的立案階段都無法進入,更別提再審程序了。因此我國應對申訴案件的立案環節降低標準,降低立案階段中申訴理由的標準限制,應結合申訴人的理由、全案的認定事實與法律初步審查進行合理的審查,如果在審查的過程中發現原案件中有任何一項證據存在問題,則應立刻進行案件立案。同時在復查的時候相關人員需要再結合案件的綜合證據全方位進行考量,最終確定是否提出抗訴。
新證據包括證物與證人,證物是否屬于新證據非常容易判定,但是證人是否屬于新證據就比較難判定了。美國、英國與日本等國家專家認為,新證人可以是之前沒有作證陳述過事實的證人,可以是再次作證陳述了新事實的證人,也可以是之前做過證,但是再次作證時陳述的證言與之前不符的證人,因此我們可以說凡是可以推翻原來案件判定事實的證據都可以是新證據[1]。在刑事申訴中只要鑒定結果是虛假的、偽造的或者是發生變更的,經過合法鑒定后與原來案件鑒定結果不同的都可以作為本次案件的抗訴理由。筆者認為我國在啟動刑事申訴案件的時候可以借鑒上述觀點,不管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沒有在原審判案件中呈現提交的證據,都可以被認定為新證據。
在刑事審判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明確再審標準與再審改判之間標準的不同之處,在事實層面上當對事實存在很大懷疑時可以進行再審,但是如果是證據問題,因證據存在缺陷或者證據不足則可進行再審,即使沒有優勢證據或許證據確實充分也可以進行再審,在嚴格遵守“疑罪無從”的刑事審判規則上堅守“存疑則有利被告”的原則就可以進行再審。
從我國適用法律層面上看,如果存在量刑明確不合理的問題,法院審判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權利,即使是我國最高法院下發的量刑指導意見中,裁判員依舊對罪犯的起刑點與量刑幅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別能力,如果在量刑中存在量刑的偏差問題則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在刑事審判中檢察機關應重點加強人權方面的保障,尤其是在偵查期間對犯罪嫌疑人審查過程中的人權保障審查力度,如在提前介入偵查的時候,對于一些重大案件、復雜案件或者疑難案件,檢查機關應進入偵查環節、證據收集環節和參與法律適用環節,并對以上環節提出相關意見,監察監督偵查活動是否合法,自然而然形成科學合理的監督模式[2]。在證據審查的環節中檢查機關還應對公安機關的同步錄音錄像資料等及時進行移送并審查,堅決杜絕使用毆打、引誘、威脅、欺騙等方法收集而來的再審證據,以防范刑事錯案的發生。
在組織機構方面刑事申訴審查委員會應該隸屬于檢察機關名下,不可對申訴中的一些機關權利做隨意的干預。在審查過程階段應把書面為主的審查模式逐步轉變為多向公開的審查模式,以避免刑事訴訟審查常態化。同時在運作方式上要公開審查書面政策與書面程序,因此每年應該對審查案件進行實時跟蹤與報告申訴案件。
對于已經窮盡了的法律程序,在啟動申訴案件時相關部門應依法作出法律結論,嚴格執行終結程序并按照《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和《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案件終結辦法》的有關規定,除特殊情況外其他情況一概對經兩級檢察院審查并經省級檢察院作出復查結論的不服法院生效裁判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或再審證據的一律不批準立案,在法律程序的保障下由最高檢察院或省級院做最后的審核終結,以避免司法資源浪費事件發生[3]。
綜上所述,在刑事申訴審判監督程序啟動中,檢察機關應對案件進行嚴格的審查,除此之外還應對各個部門的各個辦案環節進行審查與分析,做到嚴格執法、依法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