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遵勝
赫章縣人民檢察院,貴州 赫章 553200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是保護被害人的一項重要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權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刑事檢察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檢察機關辦理的刑事案件中的受害人的生命及財產受到傷害時,理應得到加害人的賠償,當加害人沒有能力賠償的時候,司法機關及相關部門給予受害人司法救助,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難題,很好的體現了司法為民的理念。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指的是刑事被害人因為刑事被告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造成人身傷殘、死亡或其他傷害時,無法從被告人處獲得賠償,使自己或近親屬陷入困境時,由相關部門予以恰當的司法經濟救助,幫助刑事被害人解決醫療、生活等困難的一種救助措施。
我國司法實踐中通常會忽視被害人的保護,被告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者是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大量存在,導致被害人依法請求賠償的權利無法實現,生活陷入困境,精神受到打擊。因此,司法救助的建立對于被害人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及時調節被害人失衡的心理狀態,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可以對被害人進行經濟上的救助和精神上的安撫,暫時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怨恨的情緒得以化解,增強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信賴和認同,緩解社會矛盾,控制犯罪,實現公平正義。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很久以來就有人提出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非常重要,司法救助體現了對刑事被害人的關懷,也是社會主義法制逐漸完備的表現,更是新時代“人類民運共同體”的總體要求,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都是應該建立的。
1.及時便捷性原則。刑事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是急需幫助的人,如果程序過于繁瑣,會使被害人不能及時得到救助,從而可能會使被害人心理失去平衡。因此救助的程序不能過于繁瑣,作出決定的期限不能太長,國家應該及時向被害人給予救助,以解決刑事被害人的醫療、生活困難,使刑事被害人盡快擺脫困境。
2.有效性原則。救助應針對被害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要拘泥于形式,旨在保障刑事被害人所遭受犯罪后的基本生活需求、醫療救治等的需要,確保刑事被害人能得到有效的救助。
1.救助條件。刑事被害人應滿足以下條件:(1)申請救助的主體應是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2)被害人因犯罪行為直接導致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3)被害人或近親屬在案發后向相關機關提出申請。(4)被害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且無法從其他途徑獲得賠償,包括民事賠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及保險理賠等。(5)被害人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承擔基本醫療費用等。
2.救助范圍。救助范圍應包含受到人生傷亡等直接影響被害人生存的案件:一是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而使其家庭生活嚴重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二是因犯罪人導致的財產滅失,生活上無著落的被害人;三是其他情形造成侵害而無法獲得救助的被害人。此外,司法救助不僅限于經濟損失,也包括精神傷害,例如請專業機構對心理受到的傷害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等,這種精神上的“救助”遠比經濟上的救助作用要重要得多。
1.明確救助主管機關。每個國家都有符合自身國情的救助機構,在我國,根據新時代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基礎,我國也有符合共同發展需要的救助機構。在中央政法委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財政部等單位印發的《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規定了,參與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機構主要有政法委、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財政部門等。這一做法彌補了由一個機關管理存在的缺陷。
2.拓寬救助資金的來源渠道。在很多司法救助辦理過程中,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救助能力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救助、個人捐贈等就成為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一種補充。因此國家可以鼓勵和引導一些社會組織對被害人進行救助,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和個人等。這樣做便會增加資金的來源渠道,資金的就包括了國家財政撥款、罰沒收入、因犯罪人所得、社會捐助等等。當然,刑事被害人救助資金的來源要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其他的來源為輔。[1]
3.設立專門的救助基金。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最實際的就是資金問題,要想保證救助制度的正常運轉,就必須要有保障的救助資金。雖然救助資金原則上應以財政撥款為主,社會捐助為副,但是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基礎差異很大的國家,并不能有效保證救助制度的正常運行。因此,把對犯罪人罰金刑的收入、因犯罪所得、社會捐助、各地方財政撥款等資金統一納入救助資金進行專項管理,從而形成專門的救助資金。且還可以設立專門救助金賬戶,專款專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