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東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 晉中 030800
在《民法總則》第一次審議中,規定了11條內容,闡述了公民所承擔的民事責任,并以一般性規則,對民事責任進行規范。在第二次審議中,其內容稍作了改變,并廣泛征求了群眾意見。其在公民權利、義務、責任規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對人們承受的民事責任進行了內容調整,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制定民事責任一般性規定,以統一的責任制度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法規條例制定方式,其以一種民事法律制度,將民事責任與債法進行了分析,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另外,在《民法總則》中規定民事責任,其在適用范圍上十分廣泛,在應用過程中,具有經濟性立法的特征,簡化了民法典的條文規范,將分則中共通的事項,統一在民法中進行了規定。與此同時,民事責任規定為《民法總則》提供了新型的邏輯關系,考慮了權利、責任、義務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完善《民法總則》的重要體現,是《民法總則》整體邏輯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在《民法總則》中規定民事責任是我國國情的基本需要,是我國立法的一項重要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
在《民法總則》中對于民事責任的定義性規定調整,將其分為兩個階段,若將其進行有效整合,以統一規定的形式,其效果則會更完美一些。若將其整合為“民事責任人需按照規定履行民事義務,若不履行民事義務,則需要承擔一定民事責任。”以此方法進行調整則更加完善,語義也更加連貫。
在民事責任調整中,責任形態以連帶責任、按份責任的方式進行固定,其在形態上具有不完整性,例如在一般性規則中,若為別人違反了民事義務,是否需要承擔單獨的民事責任。在邏輯上,其調整之后將主體責任與連帶責任進行對應與銜接。但是,分擔責任方式與連帶責任在形態上屬于從屬關系,其在形式上可以分為連帶責任、單獨責任、分擔責任、替代責任,在法規中將其以并列的方式呈現,在邏輯關系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在后期調整中,將其進行了刪減。在對其進行調整過程中,可維持現狀,對責任形態進行修改以及調整,并對多種責任形態進行補充,制定完善的連帶責任規則。針對民事責任方式調整,在《民法總則》中規定了十種民事責任,其在應用過程中已經逐漸定性,在增加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方式,于第二次審議時刪除。另外,針對民事責任方式,其有些可以單獨應用,有些可選擇合并適用,在第二次對其進行審議過程中,將民事責任合并應用的內容進行了調整[2]。
在民事責任免責事由調整中,綜合考慮了不可抗力,需在調整中增加有關自助行為的規定。在民事責任中,當事人若無法保障自身的權利,不能及時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幫助,則可以選擇限制一方的人身自由,當國家給予幫助時,需立即停止行為。在民事調整中,需對應當規定的免責事由進行調整,增加自助行為的規定,但針對正當防衛、緊急避免等免責事由的規定,由于其涉及到了刑法內容,在適用范圍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屬于特殊事項的免責事由,在《民法總則》中規定中并不適用。與此同時,針對見義勇為的免責事由,其更加適用于侵權責任法,也不應在《民法總則》中進行調整。
在《民法總則》中,對沖突性競合規則以及非沖突競合規則進行了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充分尊重了民事責任優先原則,并制定了新型的非沖突性競合規則,其他法律也對其表示認同。將民事與刑事責任的沖突歸類為非沖突競合之中,雖然在落實的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民法總則》制定人員應維持權益,確切落實。在競合規則中,其存在一定的狹隘性,需要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擴充,對民事責任競合規則進行明確,雖然在調整過程中已借鑒了合同法,但在適用范圍上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繼續對其進行調整以及完善。
總而言之,在民事責任內容不斷的調整過程中,相關法律規范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民法總則》通過一般性規則,對人們的民事責任進行規范。但是,相關法律條文在設計、內容上,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加強重視,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整,使其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能夠在21世紀發揮引領作用,發揮《民法總則》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