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晶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精神產品的內容比較廣泛,如書籍、雜志以及電腦軟件等,這些都屬于精神產品。對精神產品責任的立法保護是我國完善法律制度體系的重要體現,只有從法律制度上得以完善,才能真正保障精神產品責任,對社會和諧發展才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精神產品有著鮮明的特點,其在有形載體依附性上就表現得比較突出,精神產品可以被批量生產和復制,這主要應歸功于其載體的依附性,如雜志期刊等是依附于紙張的,電腦軟件是依附于硬件的,從這些方面都能看出其依附性的特點[1]。精神產品的商品性特點也是表現相對突出的特點之一,精神產品以知識信息為基礎,凝結著勞動者智慧,只有批量生產加工才能獲得其經濟價值,這就和物質載體相結合了。另外,精神產品有償性以及損害偶發性的特點也比較突出,精神產品有著產品的一般特性,也就是有償交易。
目前,精神產品責任在法學界還沒有達成共識,比較多的呼聲是立法規定精神產品致害責任。精神產品責任是侵權責任,精神產品責任發生在無合同場合,責任人和賠償請求人有著直接合同關系。合同保護是精神產品依附物載體自身,并非是其中所蘊含的信息,所以違約責任的賠償數額方面就比較少,不能彌補精神以及財產受損的受害人[2]。損害后果的發生是精神產品責任承擔的重要條件。
精神產品責任立法保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的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消費市場的發展是經濟的基礎,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后,精神產品的責任糾紛越來越多,精神產品責任法律體系的建立也越來越重要,這需要利用法律進行調整。當前我國在精神產品的責任立法方面,產品質量法舉足輕重。精神產品責任立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交易市場穩定的重要能量,加強立法的完善性需求也比較大[3]。精神產品責任立法保護也滿足“無救濟則無權利”這一法理學要求,權利和義務是互生共存的,單靠法律原則不能使精神產品責任糾紛得到有效解決,所以要建立精神產品責任制度。建立精神產品責任是收受利益與承擔風險的平衡,把精神產品歸入到產品范圍之中,并通過產品責任法對其進行調整,這對經濟利益主體的價值平衡是比較有利的。
精神產品責任歸責要充分遵守相應的原則,將公正合法作為指導思想。產品責任歸責原則在《民法通則》當中,以及在產品質量法中都有著相應的規定,但是在法律條文上的表述有著不同。根據不同的表述,對精神產品責任的歸責就要遵循過錯責任原則,從《民法通則》當中的相應規定能看到,產品質量不合格是產品創造者以及經營者存在過錯,所以要承擔過錯責任[4]。還有就是過錯推定原則,產品在對消費者造成了損害之后,就要先推定生產以及經營者有過錯,然后把舉證的責任轉移到他們身上,沒有抗辯理由就要擔責。再有一種說法是缺陷致害責任不以主觀過錯為要件,無論如何都要承擔責任。對于應用性的精神產品信息自身質量不能做類似有體物的嚴格要求,從嚴格責任的思想來看,主要是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是事實上他人受到損失就要負責,這是對精神產品提供者的巨大壓迫,是對人們頭腦的束縛。
精神產品責任歸責通過過錯推定的原則是比較合適的,精神產品使用后證明損害后果是缺陷精神產品造成的,精神產品提供者證明沒有過錯以及有免責事由,不能夠證明的就需要進行承擔責任。產品有缺陷就要提供者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就能夠加強銷售者的責任心,對消費者的法律傾斜保障也比較突出[5]。精神產品銷售者根據過錯責任能督促銷售者履行進貨檢驗義務,精神產品缺陷問題在流通渠道上也能得到相應的減少。
綜上,對于精神產品的責任歸責問題,需要從法理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在此次的研究之中,本文對精神產品的責任性質以及立法的重要性和歸責的建議等相關內容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從理論層面進一步的豐富法理學,為實際立法的完善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