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基本要求是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認識事物,以實現主觀符合客觀,人們能夠如實地認識客觀事物。應用在法律現象上,同樣要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和方法。廣義的社會意識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等,因此法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研究社會中的法律現象必須根植于其賴以存在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法學研究的根本依據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生產方式的客觀需要,在實踐中需要注意三點:第一、明確科學態度,尊重客觀事實,切忌“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第二、切忌簡單化,要從社會生產方式和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及法本身的歷史發展觀察法律現象,區分各因素的獨立性,并關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三、堅持客觀原則,不意味著采取“超階級”的客觀主義立場,但這同時也與客觀主義方法有所不同。法學研究者的價值觀念、政治傾向、利益需要、情感和知識結構會影響其認識、研究和抉擇的過程,研究中采取“超然”和“中立”的立場是不可能的。
任一對象基本上都是由若干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系統,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事物處于運動狀態。對法律事物的研究要對其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通過全面而動態的方法掌握其本質和運動規律,因此法學研究中要注意:第一、把握整體,進行全局觀察。法律現象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環境中,與社會系統密不可分,脫離整體原則必將導致研究成果不能完全符合科學要求。第二、將各種聯系視為動態、有序的聯系。各種法律現象之間、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存在諸多聯系,在整體上把握和認識各種聯系才能使法學真正發揮其指導實踐的作用。第三、正確區分各種聯系的性質。法律現象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性質不同,運行機制不同,明確各種聯系的性質才能深入剖析法律現象隱藏的本質,為進一步解決法律問題奠定基礎。第四、正確處理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法學研究是從整體觀點基礎上研究部分,又在部分的基礎上深入把握整體,即正確的研究途徑為:整體——部分——整體。
法學研究要求使用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研究法律現象,反對墨守成規、停滯不前的觀點和方法。社會主義法學研究需要面向當下和未來,通過解決社會現實中的各種法律課題,科學預測法律未來發展的趨勢,以開拓進取的精神拋棄陳舊過時的法學原理和措施,實施新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法學規定。因此科學的法學發展原則要求法學研究必須嚴謹、學術開拓要積極創新:第一、采用矛盾普遍性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法律現象,第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法、法學的離世變革和歷史聯系的關系,第三、注意法學發展的階段性和相對穩定性。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事物,其整體的發展過程需要分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其歷史任務,超越發展階段可能會導致法學發展整體體系不夠完善。
實踐是人們認識的始點和歸結,是人們有意識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將實踐視為人們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礎,法學研究繼續沿用馬克思的哲學觀點,在研究應用中不僅要遵循以上提到的客觀、整體和發展的原則,同時要堅持實踐原則。第一、在認識上要講實踐原則和實用主義相區分。實用主義突出人是以有目的的活動為中心,用活動的效果檢驗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標準,其命題為“有用即真理”,即將“真理”有“有用”完全等同,否定了真理與謬誤的客觀標準。而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以人們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客觀要求為基礎,由此證明人們的正確認識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第二、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第三、勇于修正認識和實踐中發現的問題。
法學研究的方法論仍然要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基礎,透過現象在研究過程中堅持正確的客觀原則、整體性原則、發展原則和實踐原則,將法律現象的本質、內容與形式完美地解釋出來。法學研究中遵循的科學方法論,使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進一步推進我國法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