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玲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304
我國目前經濟形式最為突出的表現便是經濟增長速度緩慢,主要體現在制度性和結構性二者相矛盾,實施供給側結構的改革,是從源頭制止這一情況的發生。無論是結構性的調整還是供給側的質量改進,都應作為改革的落腳點,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擺脫對傳統經濟模式的依賴,建立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保證供給側管理的結構優化。
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已經從高速增長轉變成中高速增長的形態,主要原因不僅是消費的倦怠和需求側投資效益的逐年遞減,還包括以往的供給側廉價因素,例如自然資源、勞動力的成本上升。當前的經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體經濟的積極性,同時阻礙了制度對于主體經濟創新的積極性。
在市場與政府這對矛盾關系中,經濟法從市場和政府兩個方向出發,在二元架構的模式下經濟法制度凸顯出不平等的特性,供給側的改革無疑與二次元架構下的經濟主體和各主體地位的平等要求相契合。
實際情況指出,政府的過多干預導致市場各主體的角色分工出現扭曲現象,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的需求側干預已經無法使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在這一情況下,擴大需求的雙向拉動成為了必然趨勢。使政府成為各主體經濟的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保護弱勢群體的權益、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等方面進行矯正。
傳統的需求側模式突顯了政府對于主體經濟的干預,那么供給側改革的出臺就是要大力度降低政府對于主體的控制,以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歷年關于簡政放權的政策相繼提出,充分體現了政府對于這一要求的實質回應。經濟法制度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制度的形式落實確立放管放權政策,政府以往的干預模式理應得到有效遏制,通過責任、權利的構建來具體明確我國政府的權力邊界,對政府過重的經濟管理權進行削弱,打造監管網絡模式、對監管機制進行優化,有效的提高監管效率是強化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從宏觀角度來說,有利于經濟從粗放型快速轉換成簡約性,準確的將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出界定并進行協調,扭轉供給需求上的長期錯配,有效提升二者的適應性,將各主體的創新潛能和活力雙重激發。從微觀層面來看,有利于推進國有企業的經濟改革,更好的處理個別僵尸企業,為實體經濟發展諸如新鮮血液。
社會中層主體指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起到潤滑作用的部分組織,例如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機構,社會中層崛起不但對政府權力起到的對抗干預的作用,在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中也承擔著實現主體利益的作用,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保證各類主體地位和創新活力的激發都離不開社會中層主體。由此可見,經濟法制度可以從社會中層主體方面入手,明確中層主體在社會中的地位,立法規定社會中層主體的責任與權利,但同時確保其對于激發主體經濟創新的職能,成為促進同質主體、減少市場產生惡性競爭的公共產品。
市場的主體泛指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個人或組織。多年以來,我國政府對于市場的過分干預導致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較差,企業產品生產過剩同質化等問題逐漸嚴重,勞動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在改革的過程中,市場自身的變革、政府職能上的轉變二者缺一不可。在保障所有制經濟的權利、發展機會、規則等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完善關于產權的保護制度,優化企業在市場中的創新地位,構建系統化的分配模式,推進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落實企業職權,實現國有企業在經濟上達到質的飛躍。
政府進行的全面刺激方式對邊際效益產生了重大影響,供給側進行改革的推進離不開對市場主體活力的激發,需在保障各主體平等地位的基礎上實施經濟法制度,實現權力上的明確分工進而激勵主體經濟的創新,經濟法的各項條款制度應被看做一個整體,而不是自顧自的進行改革變遷。同時應注意各項制度的特征,通過制度上的規范更好的完善供給側改革。在我國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完善經濟法治將為推動社會發展起到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