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鳴
吉林護法律師事務所,吉林 長春 130000
實行科學有效的經濟法治,既是不斷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積極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訴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經濟法的綜合立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此過程中,要克服阻礙經濟法綜合立法進程的種種障礙,通過從經濟法的分散化立法到經濟法的綜合立法轉變。制定經濟基本法,從以經濟領域硬法制定到硬法和軟法相互結合,從注重經濟領域實體法的制定到經濟領域的實體法與程序法平衡發展,從多個維度實現經濟法的綜合立法。
二元結構會對法律體系的規劃和構建造成中間地帶歸屬混亂的問題。如,價格、監督、反傾銷和反補貼等。二元結構與市場規劃法、宏觀調控法有緊密聯系,會對其發展和完善過程形成模糊性的問題。全新的法律制度和規范由于其特殊性,導致其在新法規中的劃分相對模糊。
在經濟體系所搭建的二元結構中,需要滿足體系的交叉融合特性。根據領域的研究我們不難看出,當前經濟法體系的二元結構融合已經得到充分關注。一般情況下,市場規制法先于宏觀調控法而出現,所以其與行政法和民商法有更密切的關系,而宏觀調控法是建立在經濟、政治、社會理論的基礎上而發展的。
經濟法理念、范疇和原則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不斷被挖掘,例如:自由理念、公平理念、發展理念、安全理念、人文理念等。不管是經濟法中的何種理念,其目標都符合經濟法的原有邏輯“反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保持市場的公平性,改變過去的盲目和無序市場結構,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伴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計算機的改造為政府帶來全新的使用工具,原有的社會主義市場和政府管理形態將逐漸統一。基于此,國內發生激勵的討論。馬云認為,大數據的到來讓計劃、預判變得更加準確,使計劃經濟變得科學,使平臺經濟形成“贏者通吃”的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國家積極維護經濟和社會的公平,保證多方利益的平衡。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現階段國家經濟已經完成向共享經濟的轉移。隨著信息革命的變化,政府治理呈現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原有的信息犯罪、道德危機、社會分化問題面臨巨大壓力。由此可見,平衡數字平臺的風險和收益、保持平臺開放性和創新思維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從經濟法基本類型方面看,傳統經濟法模式主要為獨立的經濟法案,從功能上看,獨立經濟法案主要降低貿易壟斷行為對國家經濟所帶來的影響。在全球化經濟日趨嚴峻的今天,經濟體系發生巨大變革。在早期,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思路,力求通過政策帶動經濟共同體的發展,形成包容性較強的發展形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正大力推動國家之間經濟的相互協調,并重點研究相關法律體系,為推動包容性、共贏性的全球經濟環境而不斷努力。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中,我國面臨保護主義和對抗主義政策的阻礙,現階段我國的經濟法體系正面臨巨大的困難。
經濟法體系是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為經濟體制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在經濟學的領域中,有部分學者提出法律體系的搭建需要把控全局,結合經濟體制進行改變。在改變中,需要對經濟體系的頂層進行優化,充分展現經濟體系的作用。如,頂層結構應該基于經濟法而設計,并結合經濟體系、憲法的要求進行完善。最后,通過經濟市場、政府干預、市場秩序進行定義。
用正視和解決的態度對待問題是當前推動理論研究的前提,當前我國在研究過程中暴露體系混亂、創新缺乏等問題,需要我們在經濟理論創新、傳承等有全新的突破,尊重經濟法學的發展歷程和特征,滿足各個經濟法派系的觀點,在分歧中找到平衡點,重視問題的成因,從研究、探索的角度不斷創新。現階段馬工程經濟法學相關教材在中國已得到廣泛應用,國內法學界對經濟法體系有著更統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