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標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一)兩種策略的軍事內涵
語言的隱喻作用在葛蘭西霸權思想構想和表達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種隱喻只是葛蘭西革命思想和革命道路范式的一種外在表現和語言策略。無論“運動戰”還是“陣地戰”,都不外乎是軍事戰爭領域的作戰策略和攻占方式,誕生于現代戰爭的背景之下。作為現代戰爭軍事專業術語和重要的戰爭戰術策略,游擊戰和陣地戰的軍事意義和內涵并不難于理解。具體地說,作為陣地戰,其軍事意圖是憑借堅固、高大、縱橫交錯的軍事堡壘和防線等戰略設施,經過長時間的對峙和輪流強攻拼殺,給對方以毀滅性的打擊和消耗,最終戰勝敵方。而游擊戰,則是立足于自身還不足夠強大,尚不具備與敵方直接進行陣地決戰的現實,憑借其戰場行動的高度機動靈活性,利用不同分散的力量不斷地誘惑敵方,使其因注意力不斷分散、戰略意圖受到騷擾和牽制而不能以一貫之,最終使得敵方自亂陣腳進而殲滅之。單單從軍事戰略和策略來看,無論是陣地戰還是運動戰,其最終目的都是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無所謂孰優孰劣,只是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是具體形勢而定,或取其一,或兼而有之,相互配合。
(二)葛蘭西使用局勢術語的政治意圖
但是對葛蘭西來說,在當時意大利的具體國內革命形勢下,傳統的“十月革命”范式已經失去有利時機,其革命構想已經由暴力范式向相對的民主范式轉變,其內涵顯然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此革命階段的“陣地戰”和“運動戰”已然失去以往軍事領域和軍事術語的內涵及意義,只是葛蘭西組建其霸權革命思想的語言外殼而已,即全新的意識形態領域內部對不同社會階級之間普遍民眾的心理層面和思想意識的攻占和爭奪。那么,葛蘭西所主張和強調的意識形態領域的“陣地戰”,其內涵到底是什么?他為什么要用諸如“運動戰”、“陣地戰”的軍事策略構建其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策略呢?
(一)革命范式的轉換
在葛蘭西看來,無論是運動戰還是陣地戰,都不過是共產主義革命的基本范式,是一種借助語言表達習慣形式所負載的革命路徑。在國際共運史上,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和葛蘭西的《獄中札記》無疑是最值得注意的兩部革命著作。雖然都以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為革命目標,《共產黨宣言》所承載和表達的是激進的、果斷的、摧枯拉朽式的暴力武裝斗爭范式,這一革命范式以俄國“十月革命”最為典型,而《獄中札記》所宣稱的卻是飽受長期精神折磨和思考、體系本身并不完整、紛擾復雜而又相對開放的民主斗爭范式。兩種革命范式的背后,隱藏著兩種不同的革命背景和社會文本,馬克思恩格斯所面對的是即將到來的無產階級革命高潮,是革命前夕的號召、呼吁和宣言;對于葛蘭西而言,卻是另外一番革命景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尤其歐洲革命運動遭受嚴重挫敗,意大利法西斯勢力上臺,無產階級革命意志渙散,作為意大利共產黨的領袖,葛蘭西本身也身陷囹圄,革命并沒有出現第二國際、第三國際的理論家們所欲言的樂觀形勢。葛蘭西敏銳地撲捉到了革命運動過程中這一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因而提出了不同于馬恩路徑的全新的革命范式。作為獨特而富有個性的葛蘭西式話語表達,正是借助語言的隱喻來構建和表達其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無產階級革命實現路徑,從運動戰到陣地戰的轉變,意味著革命范式的轉變,即從馬克思恩格斯主張的以軍事上的炮火攻擊、快速決戰、暴力武裝為主的革命范式到以鞏固和強化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形態,同時分化、削弱并擊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為主的民主政治革命范式的轉變,從以軍事武裝的革命暴力甲胄直接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政權,以軍事占領和武裝摧毀為主要形式的正面進攻、全線出擊的斗爭方式向敵我雙方犬牙交錯、相互封鎖包圍,構筑意識形態領域的“封鎖線、塹壕和防御工事”①,以全面奪取意識形態前沿陣地,取得優先話語權的相對民主的斗爭形式的轉變。
(二)葛蘭西對意大利革命范式的思考
在葛蘭西看來,歐洲共產主義的革命范式,自從1848年以后就已經開始“運動戰轉向陣地戰”的轉變了。②其實,《共產黨宣言》所體現的話語意義在于“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顯而易見,馬恩時期,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顯著特點是國際性、暴力性、激進性和軍事性。歷經第二國際、第三國際時期革命形勢的不斷變化和馬恩之后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家對馬恩革命理論的修正,加之歐洲民族國家思潮的興起,歐洲大陸共產主義運動的挫折,共產國際的解散,使得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無產階級政黨面對的社會現實和革命形勢更加復雜多變。相反,葛蘭西《獄中札記》所呈現的是以意大利“現代君主”為隱喻的無產階級政黨為核心,以有機知識分子為中間力量,以市民社會為主要空間和領地,通過教育系統、宗教機構等方式全面奪取意識形態的優先支配地位為目的的民族的、民主的革命策略。因此,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革命理論呈現明顯的民族性、民主性、政治性、非軍事性等諸多特點。
(一)意識形態革命范式的發端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強調,自十九世紀末以來,西歐工業無產階級面臨的最大挑戰和問題,外在地表現為工業無產階級對于自身階級身份的認同意識淡化,對于自身階級歷史的認同更弱。如何鞏固和強化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歷史自我認同感,已然成為盧卡奇提出的時代命題。在葛蘭西那里,盧卡奇的命題就被化約為如何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背景和革命形勢下加強和鞏固意大利無產階級日益渙散的革命意志、堅定意大利工人階級革命信念、重新收拾幾乎要被法西斯意識形態壓垮的人心這一具有意大利民族特色的現實回應。
(二)葛蘭西意識形態革命的策略
作為意大利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家,葛蘭西敏銳的發現無產階級革命實現路徑的“語言之維”存在其現實可能性。③于是,在其霸權思想的建構和表達過程中,如何使用語言以起到統一認識、強化意志、團結民眾、收拾人心的作用,就成為葛蘭西關注的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而索緒爾提出的語言特征,即共時性和歷時性,極大地影響了葛蘭西霸權思想的語言構建和表達范式。作為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意大利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也誕生于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歷史流變過程中,其革命范式和戰術策略無不受到國際和歐洲的影響。作為誕生于歐洲前線的軍事戰略和軍事進攻原則,“陣地戰”和“運動戰”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過程中曾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運動戰”與“陣地戰”的觀念已經深深嵌入無產階級斗爭的思想觀念之中,要在革命受到嚴重挫敗的形勢下重新組織意識形態的堅固陣地、統一無產階級革命意志,以組織、團結和凝聚無產階級革命力量,必然要求組織者使用無產階級革命陣營中耳熟能詳的言語范式,以起到高效、快速的組織作用,同時也可以使其革命意識得到有意識的鞏固和加強。再者,使用“運動戰”、“陣地戰”等術語,可以起到化解革命陣營內部對葛蘭西文化霸權思想的誤解。由于第二國際、第三國際時期,革命陣營內部出現了嚴重地分歧和分裂,以托洛茨基為代表的民主革命范式被徹底否定,被認為是修正主義的反革命傾向。葛蘭西在構建自己的文化霸權民主革命理論時,使用諸如“運動戰”、“陣地戰”等概念,可以最大限地取得無產階級陣營內部革命力量的共識、認同,得到最大限度地支持。
綜上所述,葛蘭西在霸權思想的構建中使用了大量的有關軍事、神話、宗教等領域的諸多術語的隱喻使用,其本身內涵已經不復存在,轉而成為葛蘭西用意構建文化霸權思想的語言工具,并賦予其全新的語言學內涵和政治內涵。其本人對語言概念的政治性使用,為其霸權思想的構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義。
[ 注 釋 ]
①Gramsci’s Pathways,[M].By Guido Liguori,Translation by David Broder,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Boston,The Netherlands,USA,2015:120.
②Gramsci’s Pathways,[M].By Guido Liguori,Translation by David Broder,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Boston,The Netherlands,USA,2015:120.
③李永虎.語言、歷史與霸權:葛蘭西對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的建構[J].海口: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期.
[ 參 考 文 獻 ]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意]安東尼奧·葛蘭西,曹雷雨等譯.獄中札記[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3]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