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華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63
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作為高校最為重要的青年群眾組織,一直肩托著團結凝聚廣大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的任務使命,并為大學生成長成才作出積極貢獻。但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的群體結構、思想狀態和內在需求呈現出多元復雜的變化態勢,高校共青團如何在新態勢下積極貫徹和落實《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青聯[2016]18號)的文件精神,全面推進高校共青團各項工作和建設,使之能夠“適應共青團深化改革新形勢、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新發展和青年學生新特點”[1]的改革要求,這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這種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性”、“全面性”和“協調性”的戰略定位,與群團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團“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的四維目標是善性相通。因此,高校共青團必須積極探尋融入全面協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實施路徑,在融入過程中找準自身的地位與優勢,彌補自身的短板和劣勢,在“大思政”格局中充分發揮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作用,建設出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的高校共青團。
高校共青團要融入“大思政”戰略格局并充分發揮不可或缺的獨特作用,關鍵做到強化團組織對廣大青年思想引領的政治職能,全力以赴為黨“立德樹人”,為黨培育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高校共青團本職主業,也是貫穿于“大思政”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任務。
第一,構建分層分類一體化體系,實施精準細化的思想引領。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地融入與作用于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就必須把握和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重視個體發展的階段性與差異性。因此,高校共青團在思想引領上要避免“一刀切、一鍋蓋”,而是要立足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群體的具體實際,構建思想引領的分層分類一體化體系。這一方面要求高校各級團學組織完善學生思想動態監測機制,確保各個層級在思想引領工作中能夠分眾細化、因材施教和精準引導。另一方面,各個層級的團學組織也要加強統籌協調和工作配合,將“立德樹人”的引領目標貫徹于工作的策劃、實施、宣傳、評價等各個工作環節中,形成相互呼應、相互銜接,相互作用的一體化體系,實現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的全整體優化和全程優化。
第二,推進基層團建創新機制,實施別具活力的思想引領。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日常生活。思想引領工作的落腳點在于生活,重點在于基層團建。高校共青團應當依托于各級基層團組織,堅持“扁平化運作,強化參與、激活主體;立體化覆蓋,靠前指導、助推成才;品牌化引領,項目帶動、活躍整體”的原則,深入探索“團委立項、總支策劃、支部承辦”的活動組織機制,探索團建進公寓、團建進社團、團建進網絡基層團建新模式,將“立德樹人”的大道理落細、落小、落實,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的小常識,從而使他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更好地感知它、領悟它、踐行它,大大增強思想引領的活力。
第三,加強學生活動頂層設計,實施持續長效的思想引領。學生自覺、主動和積極地參與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是思想引領工作的首要環節。當前高校普遍出現的“二八現象”反映出高校共青團在學生活動的把握和設計上存有一定的問題。要加強對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實施更持續長效的思想引領,高校共青團必須加強學生活動頂層設計,通過以學生個性特點為牽引,將“學院活動品牌化、項目化,系部活動專業化、特色化,班團活動個性化、大眾化”,整合活動資源,精簡活動數量,提升活動品位,全力打造若干精品校園文化項目。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擴大活動參與面,將“立德樹人”思想引領的具體要求持續有效地轉化為他們的思想行為習慣。
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高校共青團要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就必須契合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以人為本”的內在要求,凸顯團組織的服務職能,將“以青年為本”的理念貫徹于團工作的始終。
“求真”就是“求是”,具體而言就是在工作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高校共青團要真正發揮服務學生的重要職能,首要做到的是遵循育人的“真”規律。一方面,在認識定位上高校共青團要深刻認識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地將學生視為能動的、獨特的個體,在開展工作中善于找準與青年學生思想的共鳴點、核心利益的交匯點,做到貼近性、對象化、接地氣。另一方面,在目標指向上高校共青團要把握青年人成長規律,用發展的觀點因時制宜地構建各種發展平臺和運作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青年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成長需求。其次要做到傳授育人的“真”知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與傳授知識的真實性是緊密聯系的。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交往場域中,高校共青團要為“大思政”甄別、篩選、傳播真實客觀的教育資源,幫助廣大青年正確認識“中國夢”、“核心價值觀”、“五大理念”等內容真諦,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還要做到夯實育人的“真”情感,育人工作如果沒有真實情感的“溫潤”,就只會淪為“機械化的生產”。高校共青團要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包容、尊重、和諧的情境氛圍,著力挖掘情感對行為決策的正向引導作用,用情感凝聚人心,切實做到用貼心的服務來打動人,用豐富的活動來感化人,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人。
“務實”就是真抓實干。“以青年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也不是通過幾個“務虛”的會議精神的傳達就能達成的。它必須通過認真、踏實、細致的工作踐行才能實現的。因此,高校共青團要將竭誠服務廣大青年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手段,開發服務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健全服務體系。鞏固“團建促黨建”格局,積極探索“新三好學生”團建模式,針對不同階段的大學生特點和需求,著重融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內容,力求達到團組織引導和服務青年的職責和使命。
“大思政”的方法論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各個部門、陣地、課程等教育因素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共青團應當依托于“一心兩環”的組織優勢,在育人大局中找準和提升“戰略配合者”、“資源整合者”、“成長催化者”以及“弘揚傳播者”的角色定位,為“大思政”各個教育要素的耦合、互動、融通搭建優質理想的橋梁。
第一,提升團組織“戰略配合者”地位。高校共青團服從服務于教育教學大局,要充分利用實踐育人的組織優勢,積極融入思政課“第一課堂”的實踐課程建設。一方面高校共青團要“第一課堂”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導,通過輔助配合思政部等教學部門制定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育方案,制訂更具有吸引力、科學性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計劃,編寫和提供相關的實踐教育教材,為思政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上提供成功的經驗借鑒。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團組織要為“第一課堂”提供良好的實踐載體,全面推進“團日主題活動”、“三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項目與“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無縫結合,增強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夯實團組織“資源整合者”地位。高校共青團要充分整合校內各種文化資源,全力打造若干精品校園文化項目。一是深挖和提升校園文化項目內容的感召力、形式的吸引力、品牌的影響力、發展的生命力和制度的保障力。通過推出校園文化活動超市,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用優質和豐富的校園文化項目來感化青年。二是豐富與深化“第二課堂成績單”科學評價體系。將碎片化、單一型的的育人項目規范化、課程化和制度化,構建以精神構建、價值確立、心理疏導、情感成長為主要內容的“4+x”人才培養體系,全面發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職業發展能力和興趣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推進和達成文化活動精品化成果化。以“攀登計劃”、“挑戰杯”等省級比賽為依托,不斷整合、提升和優化校園文化資源的質量與水準,進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校園文化品牌項目。
第三,優化團組織“成才催化者”地位。高校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引領躬身實踐,增強體驗式教育的成才催化功能,讓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中全方位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高校團組織應當堅持“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社會實踐“項目化、社會化、基地化、課程化、專業化”模式,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內容,創新社會實踐形式,提升社會實踐層次,務求社會實踐實效。
第四,增強團組織“弘揚傳播者”地位。網絡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要求高校團組織立足于“內容為王”,強化“找準學生活躍的網絡空間、運用學生常用的網絡工具、發揮團學組織的整體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的網絡陣地建設的基本思路,為“大思政”格局網聚青春正能量,向學生傳播時代好聲音。一方面要求做到打造“全媒體”,將微信平臺、微博、網站、班級QQ直通車形成統一的全媒體內容生產鏈,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高度融合,呈現立體化輻射。另一方面是構建“兩主線”,在開展傳統形式“線下活動”的同時,以更為靈活的方式推進“線上活動”,探索多層級、寬領域、廣覆蓋、常互動的傳播方式,打造出“受歡迎、傳播廣、影響大”的實施路徑網聚青年學生,拓寬和豐富“大思政”網絡育人的路徑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