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1.積極構建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的協調機制
對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目前的WTO規則并沒有提供明確的綠色通道。因此筆者認為構建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貿易機制有利于摔碎“中國制造”的環境瓶頸。發展中國家反對單邊措施,還是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這場博弈中中國要積極主張多邊主義的談判,參與國際氣候公約履約機制的談判。《巴黎協定》成為了國際氣候治理的新的風向標。
(1)重申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按照當前的排放量來看,發展中國家減排的確對全球影響更大?!栋屠鑵f定》明確了發達國家締約方應該幫助發展中國家締約方展開減排行動??紤]到氣候治理的全球性,《巴黎協定》同時要求強國為他國的能力建設提供支持。此次強調了新興發展中大國應該做出更大的努力。我國應全力執行《巴黎協定》,同時應積極的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在參與構建履約機制的談判中,我國必須強調氣候變化涉及人類生存問題,要求多邊貿易規則的談判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特殊考慮。發達國家應該尊重我國的人口、環境和資源等現實情況,必須承擔責任,發展中國家應該強調獲得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同時我國學者提出對免責國家的名單進行定期更新。①考慮到未來實際發展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
(2)堅持“自下而上”的減排模式。《巴黎協定》在減排模式方面有了較大的創新,中國應該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和能力準備、提交和實施國家的自主貢獻,接受專家的評審,參與促進性的多邊討論。同時把這一模式的適用領域擴大到減緩和技術等所有領域。同時中國應該考慮將這種多元化方式吸引更多方的參與,從而實現整體的行動力度。②
(3)增強行動的透明度。目前《巴黎協定》擴展資金支持的提供主體為所有的發達國家,中國應該監督發達國家對資金的投入力度,并在后續的談判中關注資金和技術援助的實現機制,保證資金及時到位,透明度方面的提升還要求發達國家公開援助內容,中國應對援助的內容建立審查機制的設計,督促發達國家兌現承諾。
(4)強化外界對主權國家的處罰力度。《巴黎協定》弱化了外界對各個締約方的強制力和處罰力。國際環境法中的制裁或懲罰條款本就少見。今后可以設立國際氣候法庭,國際氣候仲裁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積極參與構建國際氣候治理的市場機制。歐盟的碳價在2011年曾經暴跌,出現了不足1歐元的窘境。為穩定碳價,歐盟宣布2012年起不再接受來自中國的核證CERs。構建市場機制,必須要規范國際主體肆意的行為。對于市場運行風險,要注意通過多方的交流和幫助提升市場主體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增強管理能力。隨著日后碳市場的融合趨勢,對于各類的違規操作風險,應該合理規制,引導碳金融進入良性發展的新階段。
2.有效利用WTO規則解決貿易摩擦
(1)推動發揮爭端解決機構解釋法律的作用。目前WTO規則中存在很多未被爭端解決實踐檢驗的環境保護條款,已經受到檢驗的條款在今后面對新式應對氣候變化的貿易措施中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隨著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相關貿易措施被訴至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在《關于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中明確了爭端解決機構適用法律的范圍,除了WTO體系涵蓋的協定外,可以在爭端解決實踐中參考WTO協定以外的國際法。我國對于調查應該做好準備,維護本國合法的貿易措施,同時關注其他國家消費市場內部的主要措施,在必要的時候通過外交方式減少不利影響。對于上訴機構和專家組在實踐中比較靈活的態度應該積極促成相關規制意見的談判,對于前述提到的他國或經濟體在國際上不認可我國的減排實效和減排權證的做法,我國也要訴諸爭端解決機構進行解決。
(2)推動建立WTO氣候治理的諸邊協定。首先,只涉及對溫室氣體排放量影響較大的國家或是經濟體。根據排放量和過去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的案例看,主要的排放經濟體也就是案件的主要當事方。這樣做有利于保證實現和多邊協定相同的減排效果。
其次,減少談判方數量。諸邊模式和多邊模式相比,談判方的數量實質性減少,有利于縮短達成共識的時間。
再次,在WTO體系框架內建立協定。這種法律體系的安排可以帶動非諸邊協定的成員通過加入諸邊協定而享受該諸邊協定的待遇。WTO成員不能以待遇低于該諸邊協定的成員方間的待遇為由尋求爭端解決機構的裁決。
最后,不在諸邊協定下再設立爭端解決機構。這樣可以使糾紛劃歸回WTO爭端解決機構,保證爭端出現時雙方的權利義務能夠在爭端解決機制中直接適用,還可以防止不必要的管轄權沖突。
應對國際政治博弈的同時,面對我國的現實情況,要量體裁衣,保證出臺的法律政策既能夠促進抑制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目標的實現,又能夠滿足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1.完善環保領域的立法
我國學者研究發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大氣污染的控制具有明顯的正協同效應。③最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生效,國家對重點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實行了總量的規制,并且有意逐步推行重點大氣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內容盡管涉及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揚塵污染防治和重點區域聯合防治大氣污染等內容,但目前尚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因為氣候的變化涉及生態系統的整體,應該在立法上專門制定一部《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綜合立法,加強不同地區的政府合作,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新修訂的環境法的“按日計罰”值得肯定,應該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中有所體現。
筆者注意到《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沒有提及海洋碳匯,因此可以通過立法,發揮海洋碳匯的氣候治理作用,同時保證近海養殖業的發展,加強檢驗檢疫機制,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協調。
2.完善支持企業綠色生產的立法
越來越多的綠色貿易壁壘倒逼我國進行綠色產業的升級。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對能源進行去碳化處理,要合理安排綠色技術的支持立法,一些支持措施可能構成WTO規則下的補貼措施,如果訴諸爭端解決機制,被裁判為不符合相關規則,我國的對外貿易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要注意去除對低碳產品支持政策的專項性,針對非專項政策要加大實施過程中透明度的呈現,通過綠色生產實現氣候治理。
1.改革現行稅制
有觀點從氣候治理出發,認可碳稅立法。④有觀點認為雙重征稅違反WTO規則,征收碳稅可能使碳關稅失去合法性。⑤相反的觀點則認為碳稅立法會增加企業的負擔。筆者也認同碳稅立法??紤]到我國目前的環境污染情況,通過征稅使企業重視碳排放勢在必行。而且對碳關稅加重企業負擔的考慮是不必要的,從加拿大等一些國外的征收碳關稅的國家來看,隨著時間推移,企業能夠很好地適應碳稅。
日本的做法具有典型性,稅收影響減排成本,我國應借鑒日本的做法,通過對稅率高低逐步的調節來實現降低碳總量和增強微觀經濟體適應碳減排的雙重目的,從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全社會對低碳發展的關注。低碳的發展成為整個社會參與的活動而非僅是生產者的“獨角戲”。
2.完善國內碳排放交易制度
排放權交易制度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最有效的污染控制手段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但國際碳排放交易同樣存在發達國家不給予技術支持的窘境,嚴重影響了中國低碳經濟的進程。
自2008年開始,北京和各地的碳交易所得以成立,起初基本局限在CDM項目下的碳交易,出售的CERs初級市場價格遠低于國際2級市場的價格。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發文件,批準了7個省市進行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工作。7個試點運行之后,市場機制不足,問題浮出水面,國內的交易制度需要完善。
首先,降低入市門檻。市場需求不足,投資的主體比較單一。目前的試點地區對投資方設置了顯著的門檻,初期在部分試點地區個人甚至無法入市。投資機構的開戶費、會費和年費等相關費用比較苛刻,入市成本走高影響了投資主體的積極性,這尚需立法進行完善,適當降低入市的門檻。
其次,縮短履約期。市場本身的流動比較弱,交易持續性較差,多數試點地區都有交易間斷的現象,零交易量天數占比超過30%。很多企業趕在“期末考試”的履約期集中交易,造成履約成本偏高。完善法令,可以對履約期適當縮短,增強政府的履約約束力和獎懲機制。
最后,增加森林碳匯。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創新,有學者試圖將碳排放權與碳匯林權的價格形成過程納入同一體系,使森林綠化和碳源控制交互促進。《巴黎協定》中的條款也要求2020年后各國采取增加森林碳匯的相關措施,同時注意非碳效益的保護。筆者認為這些行動的展開要以真實的數據為依托,同時進行強有力的監管體制的改革,達到企業技術進步、二氧化碳總量控制和國家森林覆蓋率提升的目的。
3.強化行政立法對低碳減排的要求
產品碳足跡的標準自上一次金融危機爆發后就被西方國家進一步關注,各國于2008年紛紛開始制定碳足跡標準。統一的標準一旦被納入到WTO的框架下,就會提升碳關稅實施的可能性。
減排行動要落到實處,政府的法令必不可少。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國也出臺了一些約束性和獎勵性的法令,慢慢改變了只要減排就給予補貼的做法,減排政策有“以獎代補”的轉變。接下來,應對新形勢,政府的政策不能盲目,要努力為節能減排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環境:注重增加消費端的支持政策以降低政策違法可能性;注意將低碳產品的范圍適當擴大;為企業提供信息合作平臺;注意對中小企業實施援助;易被淘汰的企業的產能和經濟負擔要進行合理的疏導;注意對企業勞動力進行轉崗幫助,注重精通國際法務的專業人才培養;同時澄清新的規范法令與以后的低碳節能標準件的關系。
筆者認為,在低碳減排問題上的重中之重是關注中國的實際情況,包括中國的技術能力、既有的排放測算數據和未來預期的排放測算數據,然后再在低碳法規中設置溫室氣體排放的上限。
[ 注 釋 ]
①曹明德.巴黎協定,履約機制能否保證?[J].環境經濟,2016(1):40-41.
②高翔.《巴黎協定》與國際減緩氣候變化合作模式的變遷[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6(2):83-91.
③趙鑫鑫.論氣候變化法中區域環境治理體系的建立[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6(3):114.
④王慧,曹明德.氣候變化的應對:排污權交易亦或碳稅[J].法學論壇,2011,26(1):110-115.
⑤張梓太.關于我國碳稅理發的幾點思考[J].法學雜志,2010,31(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