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奎
天津濱海職業學院,天津 300000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對依法治國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為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統化、科學化,2016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頒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為規范和推進法治教育奠定了基礎。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強調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加強學生的法治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方式,對全面推進和實現依法治國意義深遠。但由于目前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體系不完善,嚴重影響了法治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依法治國進程。構建完善的法治教育體系并將其有效付諸實踐,是高職法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等職業院校的在校生已超過1100萬人。隨著政府和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支持,高職院校在師資水平和硬件建設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政府及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政策強調、推動法治教育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普及與發展,這與各院校缺乏完善有效的法治教育體系有直接關系。在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法治教育體系所存在的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法治教育的主要課程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無論課程內容還是實際教學效果,“基礎”課鈞無法滿足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要求。就課程內容而言,“基礎”課教材(2018年版)的法律基礎部分內容繁冗龐雜,更強調法律概念、原則、體系,與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和學生維護自身權利能力的現實需求相去甚遠。在教學中,《基礎》課的法律基礎部分所占學時僅為10學時左右,再加之受教師水平和教學手段的限制,法治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除《基礎》課外,許多高職院校還開設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程,如旅游管理專業開設《旅游法規》。該類課程雖然可以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但仍無法有效承擔高職學生的法治教育重任。首先,高職院校只是結合專業特點開設相關法律課程,并非針對所有專業,課程覆蓋面有限。其次,這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專業緊密相關,課程內容的專業性與法治教育的普遍性有所偏離。僅僅依靠《基礎》課和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構成的法治教育課程體系,難以實現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目標。
課內外的法治教育實踐教學是學生將所學法律知識應用于實踐的主要方式,也是實現法治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當前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實踐教學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如專題講座、辯論賽、知識競賽、模擬法庭表演、法院旁聽、監獄幫教、社會調研、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等。有的學校還借助新媒體技術延伸法治 教育方式,如3D虛擬仿真技術。”[1]這些方式不但豐富了法治教育實踐教學,也有利于法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研究。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高職院校對法治實踐教學的時間安排和內容選擇存在隨機性,與法治教育課程不同步不匹配,使得實踐教學與課程教學存在“兩張皮”的情況。另外,各種實踐教學之間也缺乏內容的有效關聯和遞進,實踐教學零散性和碎片化的特點愈發凸顯。
法治教育的評價體系是法治教育實施程度和實際效用的評價標準,也是法治教育有效推進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出臺多項政策要求教育系統建立法治教育評價機制。2016年6月,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學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評價機制,注重結合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將反映法治思維、法治觀念的行為、態度和實踐作為評價的重要方面,增強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再次指出:不斷改進教學評價方式,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治素養和法治實踐納入學生考核評價中。實踐中,建立法治教育評價體系的高職院校寥寥無幾,這使得法治教育的效能無法得到有效評估,也阻礙了法治教育措施的不斷改進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法治教育目標是有效開展法治教育的指引,確定合理的法治教育目標是法治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關于高等教育的法治教育目標,學界認識并不統一。有學者認為“高職院校法 治教育的目標應被明確為幫助學生樹立起對法律的信仰”[3];有學者人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定位為法律素質教育”[4];有學者認為“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為、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養成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厲行社會主義法治行為”[5]。
法治教育目標的確定應正確處理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體、精神與實效等關系。具體而言,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在確定自身法治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從宏觀出發,以現有國家政策文件規定為基礎,體現國家法治教育精神。自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多項政策對法治教育目標均有所涉及,其中不乏明確規定法治教育目標的文件,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指出:高等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是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識,基本具備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牢固樹立法治觀念,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這些政策規定是高職院校制定法治教育目標的基礎。第二,從微觀出發,充分考慮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體現目標的實效性。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行業性、職業性等特點,學生所學專業和在校時間也與本科生不盡相同。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特點,確定符合現實需求與自身發展的法治教育目標。
在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中,法治教育內容的龐雜性與課時的有限性是一個現實問題。如何在現有資源基礎上進行改變,構建法治教育的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將直接影響法治教育效果。法治教育的課程及內容不應被隨機設置、講授,而是應該根據受教育主體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體系,由低到高、由淺入深逐步推進。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我們認為大一上學期開設“基礎”課、大一下學期及大二上學期開設必修課《法治教育》、大二下學期開設與專業相關的法律課是較為合理的。在不破壞各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法治教育》總課時為32課時較為適當,即每學期16課時。在教學過程中,可由思政教研室或法律教研室牽頭,梳理整合本校進行法治教育的基礎知識,結合學校法治教育目標制定各學期法治教育內容標準,使各學期教學內容自成體系并有效銜接。
現階段,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實踐方式豐富多樣,但絕大多數實踐活動依托于“基礎”課和學校行政部門的法治宣傳活動,不成體系且實效性較差,無法實現法治教育目標。高職院校可參考法治教育課程體系和內容標準,合理確定每學期法治教育的實踐活動內容和形式。如在大一上學期,由于學生法律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可以組織校內外法律人士進行法治講座,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大一下學期,學生具備一定法律基礎后,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戒毒所、矯正中心等單位,使學生逐步形成法治思維;大二上學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法院庭審旁聽,大二下學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模擬法庭,提高學生維護自身權益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由于參加人數眾多,組織法治教育實踐活動存在一定困難,高職院校還需為法治教育提供平臺和保障,保證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在構建法治教育評價體系過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注意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合理確定評價主體、客體、原則、方法、獎懲。制定評價體系指標時應遵從以下兩個原則:第一,評價指標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法治知識、發展法治能力、提高法治素養、參與法治實踐的自覺性;第二,評價指標有利于激發學校、教師開展法治教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高職院校法治教育形式與內容的不斷改進和創新。關于評價主體,目前國內各高職院校參與評價的主體,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機構和院校自身的行政部門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由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或高職院校委托第三方社會組織進行評價更為適合,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高職院校的直接干預,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關于評價客體,應至少包括法治教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標準、法治實踐安排、教學形式與方法、法治教育的效果、學生法治教育評價等內容。評價體系可以依據評價客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并根據評價指標的功能和作用將其逐一量化,最終的評價結果可以用分數或等級表示。在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應參照高職院校的法治教育目標,依據具體評價指標對該校法治教育進行有效評價,及時將評價結果和改進建議以書面報告形式反饋給被評價對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評價結果對評價對象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