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群
中共淮陽縣委黨校,河南 淮陽 466700
生態文明發展中尊重保護自然作為主要發展前提,并建立可持續生產方式,以此幫助人們與自然和諧共處。我國現階段根據國情發展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從而完善小康社會的建設。主要是由于目前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是我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走之路。但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是較大的建設工程,設計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需要運用思想文化、道德倫理、經濟制度等內容進行構建。因此,如何有效完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成為我國發展重點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主要是以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以大自然規律為法律建設準則,運用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要有效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應建設法律保障體系,以此引導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F代社會是法治社會發展,法律在社會發展中具有強制力,社會中的道德發展、倫理、計劃以及政策發展,將其轉化為法律發展有效獲得國家認可,并建立良好的環境法治社會,從而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
生態文明與法律建設進行融合,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式。在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難以將生態文明與法律進行結合。我國現代法律程序經歷幾百年的發展,是工業文明發展的產物,從法律理念思想到相關制度,將我國工業社會經濟生活充分進行反應。因此,完全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同時,傳統的一些法律規定難以適應現代高風險社會的發展,并對我國環境問題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法律體系具有較大難度,不僅是針對生活中的某一種環境問題制定法律,而是按照生態文明發展原則,對傳統的環境資源保護法律進行檢討。并貫徹生態文明精神理念,重新修改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其構建基本路徑為以生態文明為終極目標,制定相關法律。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具體內容構建法律體系。將生態文明發展精神理念轉化為環境保護原則,并制定具體法律規定,以此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指立法者通過制定相關規定,要求人們遵守,并希望達到最終目標。因此,只有明確法律體系的建設目的,以此正確的構建法律體系內容,發揮法律體系的功能作用。
生態文明法律的建設主要是為保護環境,環境法的最終目的分為一元論、二元論以及多元論等觀點。首先,一元論認為環境法的存在主要是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們生存環境,從而保護人們身體健康。此種思想產生于20世紀,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發生環境污染事件,造成大量的疾病發生,為防止出現此類污染事件,國家在公共衛生法基礎上建立環境法。因此,環境法的主要目的較為明確,為保護人們身體健康。
其次,二元論認為環境法不僅維護人們身體健康,同時還應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西方國家最初實施環境法時,通過行政手段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強制性管理,導致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所以,人們認為,環境法的確認不僅為維護人們身體健康,還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最后。多元論認為環境法的法律目的是多元化的,能夠防止環境污染、防止生態破壞、防止浪費自然資源、防止自然資源過度開發、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們生存環境、保障人們身體健康、保障生態平衡、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以此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人們認為環境法的建立目的是多元化發展的。
目前,我國環境危機較為嚴重,大部分河流受到污染,在人們生活環境中還面臨酸雨的影響。大部分農村人們難以飲用清潔水。在城市生活的人們受到大氣污染影響,不利于人們身體健康。我國經濟迅速發展,解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貧困問題,但對自然資源造成異性影響?,F階段,資源的消耗,大量污染氣體、液體的排放對我國生活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本文提出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完善策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主要內容如下: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為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以此完成我國社會發展新要求。但有效完成科學發展觀落實的新任務,應有法律作為保障。法律的建設不僅是一種制度和約束工具。更重要的是法律具有公平的價值,能夠代表人們的理想信念。通過建設法律體系產生一種文化力量,從而提升新任務實現進度。環境公平主要是利用法律的公平價值,使其在環境領域中體現,并將其具體化發展,從而體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并且,以此作為基礎構建法律體系,有效將法律與生態文明進行結合,將生態文明體系進行完善。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缺乏法律體系支撐,導致環境法治理現狀較差?,F階段憲法缺乏對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進行要求,未曾明確可持續發展為主要建設思想,導致人們在生態環境中開發自然資源時,缺乏具體規定,影響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時,應加強環境法治,確保公民具有享有舒適環境權利,并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在保護環境中對相關權利進行列舉規定,完善公民環境權利體系。并制定統一自然資源保護法,使自然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利用,從而滿足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建設要求。
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在建立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時,應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基礎,構建環境保護法,從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建設發展的基礎,立法部門應健全生態文明基本法律,內容應包括污染防治、保護生態能源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將其作為理念法律,規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目的,并確定相關人員的職能與義務。同時,應建立污染防治法,將預防與治理進行結合,根據污染因子的不同分為不同防治法,在設置中應結合我國法律發展,以此完善我國生態文明保障體系,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主要是指人類在發展中遵循人、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規律,并取得物質與精神結果總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和諧相處并持續繁榮的一種文化理論形態。建立生態文明法律體系有效促進我國發展小康社會,但目前我國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存在一定問題,不利于我國完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影響我國發展小康社會。因此,應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基本法、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并且,建立預防性法律制度,以此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體系,保證我國各行業有效進行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小康社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