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汪洋昉
臨海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臨海 317000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有關要求,2016年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布并實施《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庭審實質化,突出審判的中心地位。2016年11月7日,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監察體制改革正式開始,根據改革要求,原隸屬于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權整體轉隸至新成立的監察委員會。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監察法》,深化了監察體制改革,在法律層面上實現了國家監察對公職人員的全覆蓋,提升了打擊職務犯罪的成效。
在以往的訴訟制度下,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公訴機關和審判機關過多強調配合以及打擊犯罪。在案件存在爭議時,一方面,在檢察機關內部,公訴部門和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在溝通和監督方顯處于弱勢。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職務犯罪案件的初查、立案偵查都是由檢察長決定的,當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公訴部門如果發現案件的定性、量刑情節方面與職務犯罪偵查機關認定的有出入,最后都要向檢察長匯報,如果認為不構成犯罪需要撤銷案件,要報請上一級檢察院同意。根據現有的考核體制,一旦某個職務犯罪案件撤銷,會嚴重影響本院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考核成績,而由于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考核分數比重很大,就會進而影響全院的年終考核排名,因此檢察長往往不會改變原來的決定。除此以外,由于在檢察院內部在機構設置上,公訴部門的規格低于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負責人通常是檢察委員會成員和院黨組成員,在溝通案件時具有更強的話語權,所以公訴部門在處理爭議案件時,最終往往還是會按照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意見提起公訴。另一方面,當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訴后,當出現爭議問題時,檢察機關可將職務犯罪偵查權作為審判監督的一種震懾手段,提高公訴成功率,使得法院往往可能出于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者的壓力而做出有罪判決。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和監察體制改革改變了上述局面,對原有的公訴理念產生強有力的沖擊。國家監察委員會成立后,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職務犯罪預防等部門的職能,包括機構和人員,將一并轉隸到國家監察委員會,各級監察機關被定位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依法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察,調查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并將職務犯罪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職務犯罪偵查權等職能由檢察機關轉隸到監察委員會,解決了職務犯罪案件審查起訴過程中檢察機關的同體監督問題,公訴部門不再像改革前那樣受到檢察院內部機構設置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減少了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對于法院判決的影響力,從而更突出了審判的中心地位。以審判為中心強調偵查機關、檢察院、法院的制約關系,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強調庭審在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而言,檢察院在整個訴訟程序中處于居中地位,對調查機關和審判機關都具有制約作用。具體而言,檢察機關對調查機關的制約主要體現在,對于調查機關移送的證據材料進行審查,如果發現瑕疵證據或是違法證據,可以要求調查機關補正或者排除,并根據證據對于調查機關認定的事實進行裁剪。檢察機關對于法院的制約主要體現在,提起公訴的事實限制了法院裁判的范圍。法院對檢察機關同樣具有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庭審對于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事實和證據進行評價和裁判,你有罪判決作為對于公訴的肯定,以無罪判決作為對公訴的否定。這些變革對公訴部門對職務犯罪原有的審查起訴案件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
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貫徹落實以審判為中心,同時又要做好職務犯罪案件的審查起訴工作,公訴人應當采取如下應對措施:
要提升介入引導調查取證的能力。監察體制改革以后,職務犯罪案件偵查的力量得到加強,在反腐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式下,監察委員會作為調查機關可能往往重視破案,而輕視全面的收集有罪、無罪、罪輕的證據,也有可能會出現取證不規范甚至是違法了刑訴法的規定,進而導致出現瑕疵證據、非法證據,一旦法院在庭審中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就會影響整個案件的證據體系的構建,從而會在接下來的庭審程序中陷入被動。在辦理職務犯罪案件時,公訴部門應當提前介入監察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及時發現監察機關調查取證中存在的問題,發現取證程序上存在瑕疵的,應當及時提出補正或者是糾正的意見,引導監察機關規范取證。對于非法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另外,公訴機關還應當引導監察機關全面的收集證據,除了引導監察機關收集有罪的證據外,更要注重收集無罪或是罪輕的證據,如果排除非法證據后難以認定原來的犯罪事實,公訴人要引導偵查機關補充、完善構建證據體系所必需的關鍵證據、核心證據,有效防止出現錯案。最后公訴人要及時和偵查人員溝通,及時反饋取證的目的、方法、結果,確保案件基本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要切實保障職務犯罪辯護權。雖然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大大加強了辯護權。一般案件在偵查階段嫌疑人即可委托律師作為辯護人。批準逮捕、審查起訴、開庭審理等環節中有提交辯護意見的權利。這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保障庭審實質化方面有著較為積極的意義。當然,在監察體制改革之前,依然存在職務犯罪訴訟期間律師介入不充分、會見難的問題。在監察體制改革后,監察法并沒有明確規定調查階段律師能否介入、何時能夠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在現有體制下,職務犯罪案件被監察機關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后,律師才能介入。公訴部門在審查案件的過程中,要給律師行使辯護權給予保障,沒必要以案件屬于職務犯罪為由而限制律師行使辯護權。實際上,公訴部門更應當主動聽取并認真對待律師的辯護意見,并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及時發現案件存在的問題,形成良性互動,爭取將一些程序性的問題解決在法院開庭審理前,將法律適用上的問題在開庭前明確爭議焦點,提高庭審的效率。
要提升出庭公訴的能力。職務犯罪案件主要的證據是口供,而以審判為中心強調直接言詞原則,監察機關調查人員收集的各種卷宗材料、物證,制作的訊問筆錄、訊問筆錄等證據,都要在開庭時經過庭審質證,如果要必要,法庭可以要求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公訴人在庭審中可能面對到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時,不僅要熟悉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更要注意積累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要注意提高自己與辦案人員,法官、律師的溝通能力。在庭審實質化的要求下,公訴人尤其要提高在庭審中對證據的質證能力,在審查起訴階段訊問犯罪嫌疑人時應當認真聽取其辯解,開庭前提前預測辯護人的辯護點,有針對性的進行答辯質證。公訴人不僅僅是將證據移交給法庭,而是要通過舉證和質證,將證據所證明的事實展現給法庭,要善于歸納總結,善于將零散的證據材料整合成完整的鎖鏈,善于闡述證據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嚴密的說理使法庭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