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林
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檢察院,江蘇 淮安 223300
職務犯罪案件中,尤其是行賄受賄等一對一犯罪案件,特征是間接證據多,直接證據少;言詞證據多,書證、物證少。各種言辭證據又容易受到人為干擾而改變。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被告人翻供或避重就輕供述的情況時有發生。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言詞證據是能否指控職務犯罪行為成立的關鍵。
在審查職務犯罪案件中的言辭證據時,首先要從整體上研判每個犯罪事實有哪些證據用于指控,哪些犯罪情節需要哪些相應的言詞證據來證明,分清重要證據和次要證據,并形成證據鎖鏈。其次,根據所需證明的每筆具體的犯罪事實按照證言證明力大小、與被告人關系的遠近以及作案發生時間的長短將案卷中所有言辭證據排成順序。比如筆者所辦理的某房管局長蔣某某受賄案,蔣某某偵查階段作有罪供述,起訴后翻供,辯解自己偵查階段有罪供述系刑訊逼供。公訴人出具蔣某某有罪供述的錄音錄像,證明其有罪供述時神情自然,表達順暢,系自主供述。被告人辯解自己當時作有罪供述之前受到威脅,自己承諾作有罪供述后辦案人員才開機錄像。公訴人出示當時訊問的提押證,其中記載提押及還押時間與錄像時間相符,公訴人指出當時辦案人員根本沒有實施言語脅迫的時間可能。公訴人并出示行賄人證言,并出示若干證人證言證實行賄人所在企業在行賄前后向房管局申請審批事項遭遇的差異性對待,最終審判庭判決被告人有罪。
司法實踐中,公訴人更多的是注重證據量的積累,忽視對已掌握的證據進行分析、審查。有的檢察人員甚至認為如何分析運用證據是專家學者理論研究的職責。但是筆者認為,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一切指控調查要在法庭上開展,一切判斷也要在法庭上進行。搜集并審查言辭證據只是職務犯罪刑事檢察的基礎,通過分析對比各種言詞證據,可以從已有的證據材料中篩選出可靠的、具有說服力的指控內容。公訴人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審查言詞證據:
證據縱向審查法。對提取的各種言詞證據,首先是對證據主體的本身進行審查,包括主體的年齡、文化知識、閱歷。其次是對證據主體的品質、是否受到外界的干擾、是否與案件當事人或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等因素進行審查。比如,筆者所辦理的某水利局長受賄案,被告人自年輕時酷愛古玩。某企業為承包某水利工程向其行賄若干古玩。開庭時被告人堅持認為自己只是收受日用品,不知道其真實價值,主觀上不具有受賄故意。公訴人通過出示被告人社會調查,證實被告人自學生時期就喜歡收集古玩字畫,在其朋友圈內多名文玩玩家證實被告人歷年來多次收集并轉讓古玩,對古玩鑒定及市場行情頗有研究。根據其多年知識積累,不可能不知道受賄物品價值,最終合議庭認定被告人受賄事實成立并判處有罪。
橫向對比法。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可比性的言詞證據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或者尋找相互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比如,筆者所辦理的某中學校長受賄案,雖然行賄人證實自己為了承包教學樓施工工程安排兩名職工至被告人家中行賄,被告人及其家庭成員均否認當日有人來訪。但是兩名職工證實一人上樓行賄,身上攜帶巨額現金,行賄完成下樓后另一職工對其搜身,證實其身上無任何現金。結合全案其他銀行帳號查詢明細,合議庭宣判被告人受賄罪成立。
檢察人員進行言辭證據的審查,可以及時發現所收集證據是否真實可靠,從而為下一步的證據收集工作提供方向和目標,也可以發現證據相互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及時補強證據。比如:筆者單位起訴的原教育局長皮某某貪污受賄案,皮某某在法院全部翻供,辯解之前有罪供述系刑訊逼供所得。部分行賄的證人立場亦有所動搖。公訴人在法庭上當庭出示提押證、訊問筆錄、訊問光盤,證實被告人作有罪供述時系資助供述,偵查人員無刑訊逼供時間及行為。出示受賄作案時間前的行賄人銀行取款記錄,案發后被告人存款記錄。使得行賄人消除動搖心態,再次在法庭證實自己行賄事實。最終被告人皮某某在不認罪的情況下被法院作出有罪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