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一明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貴州 貴陽 550081
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類的案件數量不斷增多,而在此類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固化的認為交通事故認定書是查明事實,合理劃分責任最直接有效的證據,導致每案必將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關鍵證據使用,更有甚者,在判決書中本院認為部分根本不對交通事故認定書進行確認便加以使用。不可否認,大多數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認定的事實及責任的劃分符合案件實際,但有些并不合理。
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出具的通過現場勘驗、技術分析、鑒定等過程進而描述事故原因、事故責任及事故責任劃分等的法律文書。應當注意到,與之前相比,《道路交通安全法》將原來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中的“責任”二字去掉,并取消了可以提請上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重新認定的救濟途徑;同時在五十一條中規定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不可訴性明確;以上體現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淡化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行政行為色彩,突出其證據屬性,減少當事人訴累的理念。
一份完整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會記載事故雙方當事人信息、車輛信息及車輛投保情況、事故發生時間、地點、事故發生時的天氣條件等基礎信息類內容,在審判實務中當事人的爭議不大。而異議較大的焦點在于事故的起因、責任承擔部分,該部分是由處警人員根據現場勘驗、技術分析結合自身經驗得出相關結論,由于該處存在一個關鍵性爭議,即違法性是否為責任認定及劃分的獨立要件,抑或為過錯要件所吸收,法院現有的裁判思維為回避該問題,則忽略具體情況下各方應當具有的注意義務,故對該部分的認定應視情況而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七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制作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人民法院應依法審查并確認其相應的證明力,但有相反證據推翻的除外。”,說明了交通事故認定書在人民法院確認的情況下具有證明力。
在審判實踐中部分裁判將交通事故認定書歸為國家機關依職權制作的公文書證,間接將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證明力擴大。這將導致交通事故認定書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的作用遠遠超出其作為證據本身的作用,或者說減弱對其他證明事實、劃分責任的證據的證明力,加大了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利一方的舉證責任。這也導致了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加審查,直接適用的固化思維形成,繼而對引發事故的原因、當事人的過錯程度等也不加審查的現象出現,使當事人的抗辯虛化,造成極其消極的負面影響。
對各方當事人均無異議,且經人民法院依法審查確認無誤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予以確認,作為判案依據。對于當事人有異議的交通事故認定書進行實質審查(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制作交通事故認定書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其內容做必要說明),并結合其他證據對事實進行審查。
首先,不可否認,交通事故認定書對事故現場的基礎事實情況能作出一個客觀真實的反映,但應根除交通事故認定書是認定事實、劃分責任的唯一依據的思想。應給予其他證據與交通事故認定書的證據對抗性,在舉證質證環節中相互印證,充分發揮舉證質證環節的作用,去偽存真。
其次,對爭議較大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應從制作程序上、引發事故的原因上進行審查。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由專門人員制作,而現實生活中,不具有執法權的輔警接處警,正式干警只負責簽字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也真實存在,而不為專門人員出具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所記載的內容不能真實反映案件事實;同時,對未提出復議的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應認為是當事人的默認,司法實踐中,因對法律程序不明的當事人錯過了提出復核申請的期間,未能對交通事故認定書提出復核,不應當然認為當事人已對交通事故認定書的三性認可;針對上述情況,主審法官應在庭審中運用釋明等方式,明確當事人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三性的態度,判斷是否應將交通事故認定書作為判案依據。民事審判活動中,對引發事故的原因應根據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如現場照片、車載記錄儀、車輛年審記錄等證據以及現場勘驗筆錄等結合交通事故認定書進行判斷。
最后,事故責任劃分影響賠償責任的大小,司法實踐中也是當事人最為關心,同時也是最能彰顯法律公平、公正的地方。交通事故認定中對責任的劃分一般用負全責、負主要責任、負次要責任、負同等責任來表述。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結合案情實際即引發事故的原因力大小等因素,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中的“負全責、負主要責任、負次要責任、負同等責任”的合法性、客觀性、關聯性進行判斷,同時結合案情對社會示范效應進行價值判斷,得出公平、公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