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良
湖北維力律師事務所,湖北 武漢 430000
案情簡介:王某系勞務派遣的形式由A單位派遣到B單位上班,A單位和B單位均未替王某購買社會保險。王某在去B單位上班途中被電瓶車撞倒致其受傷,肇事電瓶車主在發生交通事故后隨即逃逸,王某嗣后報警。因肇事電瓶車主逃逸而無法查清交通事故成因,事故辦案機關依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十條規定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證明》沒有對事故責任進行認定。王某自費治療后向A單位和B單位主張工傷賠償責任被拒,兩單位認為公安機關未對交通事故進行責任劃分不構成工傷為由而拒絕承擔責任。我們接受該案件后,幫助其獲得了除侵權賠償外的用人單位的工傷賠償。
本案看是一起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事故,但是當事人能否取得“單賠償”與“雙賠償”。在2014年以前在最高人民法院沒有發布相關規定之前,在全國范圍內還是存在若干的爭議。所謂“單賠償”指的是工傷勞動者在獲得第三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后,工傷保險基金不再另行支付,若獲得賠償的額度低于工傷保險基金賠償的額度,由基金補足差額。所謂“雙賠償”就是工傷勞動者獲得了工傷保險基金或用人單位對其進行工傷保險待遇賠償后,第三人仍然可以要求進行民事侵權損害賠償。
1996年,勞動部公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中規定了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待遇補償,首先按交通法規進行處理,交通事故已賠付的部分費用,工傷保險的經辦機構可以不再支付。該文件最早詳細規定了單賠只能先賠第三人侵權,之后再賠工傷損害的先后順序。
2004年1月1日生效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對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如何進行賠償沒有詳細的涉及,而根據工傷保險的性質以及《工傷保險條例》出臺后,對《試行辦法》的規定,也沒有明令廢止。因此,勞動部的舊規定與新法規并不相抵觸,應該繼續得到執行,即只能補充賠償。但對于如何補充賠償則沒有具體的操作規定,這也導致各地法院判決適用法律時出現五花八門的情況,判決的結果則是各種各樣。
2004年5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于因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事故,只規定了受害人請求第三人賠償時訴訟權利原則性意見,究竟是主張單賠模式還是雙賠模式,最高人民法院的該司法解釋難以從此得出結論。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以對此問題作出專門回答,最高人民法院給該院的答復中明確指示:“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后,可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37條的規定,向工傷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補償。”但該答復函因為效力適用范圍問題以及答復過于原則,社會保險機構在進行工傷賠償時一般不予借鑒。
而2011年生效的《社會保險法》只明確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醫療費用且在第三人不支付的前提下,隱含的潛意識為不支持雙賠。
2014年4月21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如干問題的規定》第八條規定勞動者因第三人侵權導致的工傷,除醫療費外,勞動者可以分別主張工傷賠償和第三人侵權賠償,此賠償非競合二選一而是雙重賠償。
2015年12月23日至2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開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根據本次會議形成的《最高人民法院第八次全國法院 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民事部分)》中(二)關于社會保險與侵權責任的關系問題第 17條規定,在發生第三人侵權和工傷賠償時可以同時主張,但已經發生的醫療費除外。
通過上述對第三人侵權和工傷賠償竟合法律規定的梳理可知,對于是雙賠還是單賠是有爭議的,但現在基本統一為勞動者可以獲得雙重賠償,其依據是由于勞動者本身具有的雙重的主體身份,即工傷事故中是受傷的職工,人身侵權事故中的受害人。對應這兩個主體的是兩套不同的法律關系,受害者既可以主張民事侵權賠償,也可以主張工傷保險的待遇賠償。
2015年2月1日修改后生效的《湖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在無法確定第三人原因造成工傷的,從工傷保險中現金支付,并有權向第三人追償。湖北省實行的是雙重賠償,同時還可以墊付工傷醫療費用。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七條和《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第二條規定。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如果用人單位認為不構成工傷的由其舉證。本案件的關鍵是當事人王某對交通事故是否應該負主要責任,如果其負主要責任不應認定為工傷,反之應該認定為工傷。《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二條規定,在肇事司機逃逸而無法定責時推定其負事故全責。雖然公安機關沒有對事故責任作出認定,王某的用人單位雖然有異議,但未提交任何證據,而用人單位未提交任何證據證明受害人王某有過錯,應此因該認定受害人王某在本次交通事故中無責,其符合工傷認定條件。
同時《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進行工傷認定是應該遵循其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減輕勞動者的舉證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九十二條規定,在勞務派遣中,實際用工單位對勞動者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前提條件即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有關勞務派遣規定導致勞動者發生了損害(包括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并且該過錯與勞動者的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勞動者的損害是勞務派遣單位造成的,用工單位就不對勞動者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在為修改前的合同法中,未能分清勞務派遣單位與用人單位對于勞動者應該承擔的法定義務,導致雙方并不會自覺履行法律義務。因此,在新修改的合同法中,強化了用工單位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且違法內容明確為“本法(和本條例)有關勞務派遣規定”。
在勞務派遣用工形式中,由于用工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并未建立勞動合同關系,因此,社會保險費(包括工傷保險)的繳納應該是派遣單位的法定義務。如果用工單位向派遣單位支付了相應的社保費用而由于派遣單位不購買導致勞動者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用工單位依法不應當承擔工傷賠償責任。
在勞務派遣關系中,如果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在勞務派遣協議中通過約定排除由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該約定僅能對合同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而對勞動者無約束力。因為,用工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連帶責任是法律規定產生,而無法通過合同當事人協商而規避。
總之,筆者認為即使在交通事故中肇事方逃逸而導致交通事故無法定責也不影響工傷認定。因此,根據《工傷認定辦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在工傷認定程序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法則,由用人單位對不構成工傷進行舉證。由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工傷,勞動者未投保工傷保險的,可通過侵權人與用人單位同時獲得侵權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但醫療費等實際發生的費用除外。在勞務派遣關系中,只有在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情形下,用工單位才與勞務派遣單位對派遣的勞動者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用工單位可以不在交通事故導致的工傷損失中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