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44
國籍表示自然人具有某個國家的公民資格或身份,表明與該國保持著永久的法律聯系,處于該國的屬人優越權之下①。國籍雖然是一個國際法的概念,但是從國內法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有權力用自己的法律來決定誰是或者誰能成為本國國民,因此取得與喪失國籍在原則上屬于一個國家的內部管轄,屬于國家的主權問題。在國際上,國家往往根據個人的國籍來確定是否應該對其行使管轄權。
我國《國籍法》明確表示不承認我國公民的雙重國籍②,要求中國公民必須是單一國籍。但是筆者認為雙重國籍在我國實際上是存在的,這是立法和實踐的沖突。以下便是我國現行國籍法導致雙重國籍問題的幾種情形:
我國國籍法第5條③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并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這條法條規定的情形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才能成立,第一父母至少有一方是中國公民,第二必須定居在國外。但是留學生的子女不符合這種情形,因為留學生在國外不算定居。
中國國籍法規定了定居在外國的中國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④。但是法條規定的是“自愿”,因婚姻而取得他國國籍的情形并不是自愿,而是由法律規定才獲得的。因此這種情形下,該名中國公民的情況并不符合自動喪失中國國籍的條件,那么這個公民就很有可能會擁有雙重國籍。
例如,當外國公民收養了一名出生在中國但居住在國外的兒童時,此兒童就可能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獲得雙重國籍。這種情形下的雙重國籍問題是單純由法律規定導致的,與個人的主觀意志沒有任何關系。
現我國現行國籍法表示,如果中國公民定居在國外并且自愿加入外國國籍的話,中國國籍自動喪失。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人取得了其他國家國籍,但是卻沒有定居在國外,那么他的中國國籍便不會自動喪失。因此這也算是中國公民有可能擁有雙重國籍的情形。
我國于1980年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但卻從未作出修改,有些法條的規定過分強調原則而疏于變通,有些又因為太過籠統而存在漏洞。
首先,國籍法的部分規定并不能從根本上規避雙重國籍現象,有悖于我國從1980年開始便堅守的單一制國籍原則。我國現行國籍方面的問題便是,即便國籍法明確規定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但是事實上卻存在著為數不少的雙重國籍人士。根據我國的國情,有限的承認雙重國籍成為完善我國國籍立法之必須。
其次,港澳臺國籍法的統一。我國目前還存在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港澳臺三地的問題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三個地區都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內的領土,但是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下,使得中國的統一問題變得十分復雜。我國臺灣地區的國籍政策是承認雙重國籍,只不過不允許擁有雙重國籍的人擔任政府公職。但是在中國大陸自從1980年開始就堅持嚴格的單一制國籍原則,一國內部的國籍政策都不統一,是會阻礙兩岸三地人民交流往來的。
1.吸引外資和人才,為國家帶來經濟利益
我國單一制國籍原則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資和人才的引進,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海外華僑回國建設的激情。如果能將這部分人吸引回國,那么他們必然會成為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嚴格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會造成人才資金的嚴重流失。同時,鑒于我國目前的國情,有限承認雙重國籍則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2.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7年年底這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國借助外資的總額已經達到兩千兩百多億美元,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資金來自于海外華僑的無私奉獻⑤。我們不能偏激的認為已經取得外國國籍的僑民便是與中國毫無關聯的外國人,這樣絕對的單一制國籍原則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到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認同感,也會磨滅他們想要回國建設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國放松國籍政策,鼓勵廣大的海外僑民回國建設,海內外共同團結一致定能讓祖國變得更加的繁榮昌盛。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紛紛通過深入交流合作以謀求共贏。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范圍內已經有將近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允許或者一定程度上允許雙重國籍的存在⑥。由此可見承認雙重國籍制度已經成為了國際國籍立法的新趨勢。同時,在新時代下國籍開始成為一種權利,也就是說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國籍。因此有限承認雙重國籍是保障人權的表現,也是順應國際立法趨勢的表現。
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冒進,現在的國際大趨勢雖然是寬容對待雙重國籍制度,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的人堅決的反對承認雙重國籍。因此,對于雙重國籍制度,我們可以采取有限承認的態度,既要承認,又不能完全承認。綜合世界各國承認雙重國籍的作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模式:明確承認雙重國籍;默示承認雙重國籍;雙方對等,有限承認。
筆者認為結合我國國情,雙重國籍的模式是最值得我國借鑒的。有限承認雙重國籍一方面是為了與時代發展共同進步,保證國籍法的先進性;另一方面有限的承認又可以避免與一部分不接受雙重國籍制度的國家產生沖突。當今國際上已經有多個發達國家承認雙重國籍,在這些國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優秀的華人華僑,如果這些海外英才能被吸引回國,將會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產生積極的促進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與這些接受雙重國籍的發達國家友好協商,采取雙邊協定的形式,在相互承認雙重國籍方面達成共識,通過對等原則賦予這些海外華僑以中國國籍。但是由于這些人具有雙重國籍,那么就難逃享有雙份權利的嫌疑,為了防止少數人妄圖通過雙重國籍獲得雙倍利益,因此就需要限制雙重國籍者的一部分權利,比如說他們不能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也不能進入國家機關擔任國家公職。這樣既可以避免不公正現象的發生,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保護國家安全的效果。
[ 注 釋 ]
①周鯁生.國際法[M].商務印書館,1981:248.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3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5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并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9條:“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⑤姚北洞.雙重國籍合法化的益處、困難及其解決思路[J].新西部,2015(17).
⑥See Stanley A.Renshon,Dual Citizenship and 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