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奎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2011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明確規定,對判處管制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對宣告緩刑的罪犯,或者假釋的罪犯,在緩刑考驗期限內或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2012年3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自此,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有了較為完善的法律規定和程序規定。自《社區矯正實施辦法》施行以來,全國基本實現了社區矯正工作的全覆蓋,各司法行政機關都選取專門人員負責社區矯正工作。隨著社區矯正工作的全面展開,社區矯正制度的優越性和瑕疵點都開始一一顯露。筆者希望在分析社區矯正制度發揮的良好作用和呈現出的瑕疵之后,就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未來發展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以供參考。
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一大優勢在于沒有將被矯正人與社會各界分離開來,在有限制性條件的情況下給予被矯正人接觸社會、學習生存技能、進行人際交往的機會。就傳統的監禁刑罰執行方式來說,罪犯在刑滿釋放出獄后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無法適應社會或找不到工作、無法進行正常人際交往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利于罪犯出獄后正常生活的開展,但社區矯正制度卻沒有這方面的缺點,社區矯正制度滿足了被矯正人正常的社會生活需求。與此同時,社區矯正制度也會給予被矯正人在就業、教育、心理方面的問題,并積極幫助被矯正人從事公益性活動,盡力以自身力量造福社會。所以,從被矯正人的角度來看,社區矯正制度承擔著監督者、幫助者的角色,對于其克服就業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困難具有巨大的作用。
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對于預防犯罪的發生也具有巨大的作用。首先,社區矯正制度要求司法行政機關對被矯正人員進行監督和教育,被矯正人員不能隨意離開居住地,需要離開居住地的需取得司法行政機關的同意,且每位被矯正人員必須定期到司法行政機關報道和匯報生活、工作情況,除此之外,社區民警還會對被矯正人員情況進行調查走訪。這樣可以促使司法行政機關了解被矯正人員的生活情況及心理狀態、日常行蹤,以此來預防被矯正人員進行新的犯罪活動,同時通過長期的教育和監督,可以促使被矯正人員端正自身心理狀態,消除犯罪念頭,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良好作用。其次,對于部分矯正期間表現不佳的被矯正人員,司法行政機關可以采取重點監控和獎懲的方式來及時應對被矯正人可能出現的犯罪行為,時刻提醒被矯正人控制自身言行。
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每位被矯正人員每月應當參加教育學習活動的時間不少于八小時;有勞動能力者每月參加不少于八小時的社區服務。由此可知,絕大多數被矯正人員都需參加社區服務,這些社區服務有打掃衛生、提供文體服務、修理社區公共設施等等。這些服務都是社區必不可少的,讓被矯正人員參與社區服務,一是可以提高被矯正人員的人際交往能力,二是能夠促使被矯正人員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為社區做貢獻,三是可以扭轉部分社區群眾對于被矯正人員所存在的偏差印象,四是可以提升社區的整體功效和服務質量,五是可以帶動更多人參與到社區公益服務當中來。從行為上來看,社區服務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千千萬萬地小事才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生活,讓被矯正人員從事社區服務的目的除了讓其為社會做貢獻以外,也是讓其體會到守法生活的安寧和美好。
據筆者了解,雖然我國有《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社區矯正制度進行規定,但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在實施社區矯正行為時,仍然不能達到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完全統一,這就導致同一罪行、同樣判罰的被矯正人,在矯正期間所受到的管制或者教育程度是難以實現統一的,這可能會影響矯正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可能對于司法行政機關進行統一管理帶來難度。
筆者在對社區矯正制度進行研究時,發現社區矯正制度對于程序化要求較高,十分注重數據的記載,例如社區服務的時限或者矯正人員的報道次數,但一些矯正人員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來接受教育或者從事社區服務,以敷衍的態度來對待司法行政機關的矯正,如此一來,社區矯正制度就很難真正發揮功效。程序的正規化與細節化是我國社區矯正制度所缺乏的。社區矯正制度作為一種刑罰,若失去程序化的制約,不僅無法發揮其應有功效,嚴重者還可能影響刑罰的執行,反而破壞了社區矯正制度設計的初衷。
在社區矯正執行期間,被矯正人面臨著接受教育、社區勞動、不經同意不能離開居住地等限制,但在真正執行時,很多被矯正人表面會按照規定的時間去接受教育或者社區勞動,但卻未從內心深處接受矯正,有些被矯正人員會敷衍對待教育和勞動,矯正效果很差。對于這一現象,根據《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可采取對社區矯正罪犯給予警告、治安處罰、撤銷緩刑、撤銷假釋、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收監執行等,但被矯正人員人數較多,且相對于監禁刑罰來說人身較為自由,所以監督被矯正人員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是十分難以做到的,筆者認為,如何做好執行過程中的監督工作,是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我國雖有《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但社區矯正制度涉及人員眾多、執行情況復雜、細節繁雜,必須有更多的配套法律法規來進行立法完善,為司法行政機關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據,并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體系。
社區矯正制度與監禁刑罰不一樣,其對于罪犯人身自由的限制較少,這就使得社區矯正制度的執行力度和監管力度都面臨著挑戰,罪犯的心理狀態相較監禁刑罰也較為放松,故筆者認為,對于社區矯正制度,司法行政機關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將教育和社區勞動等重點都落到實處,不光是要做到開展教育與勞動,更是要將教育與勞動深入到被矯正者的內心。相較于表面行動,更要追求教育被矯正人的效果。
總的來說,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自成立以來在預防犯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幫助不少被矯正人重新學習了法律法規和基本生存技能,并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但社區矯正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瑕疵,筆者相信通過立法、執法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將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