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李 巖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876
在知識產權領域適用反壟斷法①,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涉及很多復雜和敏感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與反壟斷法規制領域的邊界,還要清晰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正確適用,以維護法律的權威,平衡公平競爭和激勵創新兩大目標。厘清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一切研究的基礎。
從現代經濟學角度出發,知識產權是指特定的只是財產創造者因其創造而依法獲得的市場允許的一定程度內的壟斷的權利。者是指是國家通過對特定法律制度的運用,以便防患于未然,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權利沖突等情況進行預先規制,避免不法分子竊取權利人的智力成果,進行不正當的使用。因此知識產權具有合法壟斷的天然屬性。
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根本宗旨,是鼓勵科技進步,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知識產權立法過程中,立法者既要充分考慮如何維護知識產權人的合法利益,激發并保持其創造、鉆研的積極性,又要適當限制其權利的濫用,防止知識產權人壟斷技術和知識,反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知識產權法的主要作用是激勵、調節和保障。知識產權明確賦予知識財產創造者特定的專有權,使權利人在特定的期限內對其知識產權成果擁有獨占性權利,進行適度壟斷性利用,產生獨占性收益,從而激勵權利人進行知識產權創造的積極性。知識產權法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平衡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基于其激勵和調節作用,知識產權法的保障作用的目的并非僅僅在于預治對知識產權的侵害,還包括對知識產權權利人濫用權利的規范。
依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如若期望企業可以最大限度開發企業自身的潛能,必須創造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一方面,只有在這種環境中,企業才能不斷的進行創新,改良自身技術和工藝,改善管理體制,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節約成本,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實現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自由競爭的環境,才可以督促企業不斷改良產品和服務,促進企業提供更多樣化、更高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吸引并保持客戶量,同時百花齊放的局面會進一步促進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綜上,只有存在于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潛能,才能使生產要素的配置合理化、最優化。如是說,自由競爭才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佳狀態。
《反壟斷法》立法目的就在于規范市場行為,維護自由、平等、健康的競爭秩序,保障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在西方國家,反壟斷法被稱為“自由企業大憲章”,是維護經濟民主與經濟自由、反對經濟轉制與促進競爭自由的基本法。其主要的制度價值在于維護自由競爭和調節市場失靈兩個方面。但這絕對不意味著國家的完全干預,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市場經濟無法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時,反壟斷法才發揮用武之地,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不利后果。
雖然反壟斷法則旨在反對壟斷,保護競爭,但知識產權法所規定的壟斷,是法律賦予知識產權權利人的一種合法的壟斷。二者看似對立,實則關系復雜,既存在一定意義上的一致性,又的確存在某種現實的或潛在的矛盾和沖突。
首先,知識產權和反壟斷法在促進創新方面具有一致性。知識產權法通過對權利人的智力成果設立排他性權利,禁止權利人以外的任何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利用該權利,并允許權利人收取合理的許可使用費,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權利人的后顧之憂。如此,一方面,有了法律的保障,人們可以大膽地進行頭腦風暴,創造新的智力成果;另一方面,權利人可以放心公開其知識產權,以便他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創新。而反壟斷法鼓勵競爭,在優勝劣汰的環境下,同樣也必然引導經營者不斷創新。因此,二者具有鼓勵創新的作用。
其次,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在保護消費者利益層面具有一致性。知識產權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權利人不斷進行發明創造,并共享智力成果,有利于新產品、新技術問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性價比更優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知識產權法對知識產權進行嚴格地保護,對侵犯知識產權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進行嚴厲的打擊和制裁,可以使消費者放心購買商品和接受服務,不受假冒偽劣商品或服務的侵害。而反壟斷法則通過規制價格、格式條款等方式更為直接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保護同反壟斷的本質沖突在于知識產權權利客體的公益性與權利內容的私人性。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出于自身立法目的考量,承認知識產權作為合法壟斷權的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知識產權人可以毫無節制的行使自己的權利。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所允許的壟斷之所以可以存在,只是因為國家認為其作為鼓勵技術創新、促進生產力進步必然需付出的代價,與反壟斷法的沖突仍在可以容忍的范圍內。但是在技術作為生產力的今天,所掌控的知識產權越多,其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就愈加明顯,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各方主體獲取市場壟斷地位和限制自由競爭的有力武器,一旦知識產權權利人利用其本身的優勢地位,超出法律允許的范圍或者正當的界限濫用其知識產權,不正當地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其結果必然造成損害市場競爭的嚴重后果,從而突破反壟斷法所能容忍的底線。
怎樣尋求這一平衡點,從邏輯上實現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接洽呢?也許《反壟斷法》第55條是一個突破點,其對協調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與反壟斷法間的關系進行一般性規定,構成了協調二者沖突體系的核心,為我國規制知識產權反壟斷現象奠定了制度基礎。
《反壟斷法》第55條②規定:“經營者依照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行使知識產權的行為,不適用本法;但是,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第55條是對司法實踐中的錯誤認識和極端做法做出的明確宣示和必要的澄清,其表明《反壟斷法》不反對知識產權法授予權利人的合法壟斷的權利,也并非是對知識產權本身作為法定壟斷權的基本性質的否定,但同時《反壟斷法》也絕不會將知識產權作為豁免領域。其將是否濫用知識產權作為《反壟斷法》的底線,同時也是知識產權法與法壟斷法的接洽點。一旦知識產權人突破了這一底線,反壟斷法就會對其進行規制。
知識經濟時代,建立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反壟斷規制制度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正確把握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邏輯自洽點,以知識產權濫用的界定為前提,以行為的排除、限制競爭判斷為核心,對準確運用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法規制,合理平衡知識產權人的正當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取代的先決意義。
[ 注 釋 ]
①本文的“反壟斷法”,除明確標出《反壟斷法》外,并非僅指《反壟斷法》,而是廣義的理解,還包括和反壟斷相關的其他法律性文件.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主席令第六十八號)法律_ 法律法規 _中國政府網[EB/OL].http: // www. gov. cn/ flfg/ 2007-08/30/ content _ 732591.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