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瀟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近年來,“互聯網+餐飲”模式帶來了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使用外賣應用的用戶規模已達3.43億人[1]。以西安市為例,日均外賣訂單量接近700萬[2],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蓋大約相當于59個足球場的面積。
目前,西安市許多商家對餐食進行過度包裝,而目前西安市暫無有關外賣包裝的行業規范或標準,在治理上忽視了對外賣包裝的源頭減量化。同時,西安市市面上常見的餐盒回收率都較低,主要因為回收所得利潤微薄且分揀清洗需要一定成本。目前西安市城市外賣垃圾的治理缺乏回收體系與技術,大多數餐盒將被直接填埋或焚燒。
目前我國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包裝資源回收利用暫行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提及食品包裝,但其中只有簡單的規定,缺乏實際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標準尚不明確,目前全國范圍內僅九個城市對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完成立法,包括西安市在內的大多數城市目前僅出臺《生活垃圾分類行動方案》,方案中沒有具體規定垃圾分類的覆蓋率,僅從時間上劃分了階段性目標。
日本上世紀末就形成了以《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為基礎的七大部門法的循環型社會法制體系。如2000年修訂的《容器包裝回收利用法》規定了具體、嚴格的塑料容器包裝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及再商品化的促進措施,實現了廢棄物的減量及再生資源的充分利用。
德國法律法規規定,對于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包裝廢棄物,必須再利用或再循環,還強制要求各企業回收它們使用后的包裝物,并成立了廢棄物回收的公司。對于多次使用的包裝則是通過抵押金制度進行回收再用,例如顧客在購買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裝的飲品時,均要支付相應押金直至退還空罐。
在地方立法過程中,針對餐廚產生的外賣廢棄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可參考日本和德國的法律法規,將城市外賣垃圾分類回收納入垃圾強制分類的地方立法中,制作明確的分類手冊,公開塑料的分類標準,從法律上對外賣包裝的資源化回收利用作出強制性規定。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外賣平臺、餐飲企業、消費者都需要承擔治理外賣廢棄物的主體責任。對于消費者主體,可以通過增加餐盒處理費用的方式倒逼消費者減少訂餐量,有效促使城市外賣垃圾從源頭減量使用。對于餐飲企業和外賣平臺,應當明確餐飲企業在垃圾回收體系中的責任,強制使用適度的包裝、綠色包裝和再生包裝。
政府要發揮監管責任,審批具有規范的收集、處理、再生利用設施的回收企業,對餐飲企業和外賣平臺向回收企業提供的補貼款設立基金賬戶,確保制度的嚴格執行。其次政府要肩負起引導責任,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更加節約成本的回收技術以及環保包裝材料。
政府應鼓勵環保組織有序參與環境保護,彌補公權力監督不充分、不到位的問題。公益組織可以通過公益訴訟形式,敦促社會各界對外賣垃圾給予更多的關注,呼吁公眾提高環保意識,有利于推動環保監督公眾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