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財經學院)
自20世紀80年年代我國高校已經開始采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到90年代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企業與學校合作教育的方式培育人才,更好的滿足了企業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要求。到了21世紀,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形式更加的普及,基本應用與各類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并且成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其中,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意義更為凸顯。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商務模式,它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的技術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不斷更新和完善的,隨著其發展電子商務的技術、方法、手段也會不斷發生變化,企業對電子商務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方式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學生在校內學習電子商務理論知識是無法滿足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的,只要帶著在校內學到的理論知識深入到企業前線其實踐和學習才能真正的把技術轉化為技能,才能真正的滿足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目前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幾種:
學校引進企業流程的模式是將企業的個別業務或者生產環節引進校內進行,由企業提供設備和相關技術指導,學校配合安裝布置,學生邊完成工作邊學習,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產學融合的形式。但是這種形式更多應用于學校與生產型企業的合作教學中。
輪換制學習實踐模式是學校和企業通過合作協議的方式讓學生在學年的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而剩余的時間到企業實踐學習。一般采取的實踐分配“3+1”或者“2+2”的形式,“3+1” 的形式是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在企業實踐一年,同理“2+2”的形式是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在企業實踐兩年,但是實踐的時間可以不是連貫的,可以分到不同學年的不同學期,理論聯系實際,根據所學理論課程的進度安排在企業實踐的進度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企業要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學生在校和在企業學習的時間及進度。這種模式非常適合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教育中,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電子商務相關理論知識后再去企業體驗電子商務的實際流程,參與實際業務的處理,從而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技能,而很多高校也正在采用這種形式培養電子商務人才。
學校與企業互動合作模式是學校提供實驗室、教學資源、專業教師團隊,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專業設備、技術指導人員等,兩者互動合作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企業提供實習基地,專業設備和技術指導人員,既是針對學校學生也是對學校的教師,學生去實習基地學習,通過專業技術指導人員的深入校園和實習基地的指導掌握實踐技能,同時教師也參與其中,與學生互動學習。學校也可以安排教師去企業深入學習,并通過專業實踐技能培訓后再教授給學生。這種模式典型的體現就是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式。例如華為在很多高校創辦的華為網絡工程學院就是一種學校與企業互動合作模式,也是一種合作辦學的方式。這種模式也非常適合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教育,不同行業的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學校互動合作培養適合自己行業需求的人才。
企業“訂單式”合作模式中學生基本上上學就有工作,畢業了就可以就業。這種模式中學校從招生開始便考慮企業的需求,企業從學生入學開始就訂單培養其所招人才,所以這種模式中招生與招工是同步的,實踐與就業是相連的。學校的學生既是未來企業的人才,學校和企業同步全程參與學生的教育,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完全從未來企業的就業崗位出發安排。這種模式有時也用于電子商務編程或者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中。
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雖然在各類高校已經廣泛應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出現了各種成熟有效的模式,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過程中學校和企業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但是這種合作關系比較模糊,法律上也沒有界定他們的義務與責任,所以“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或者爭議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2.“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認識觀念有待提高。“校企合作”過程中涉及到的主體有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者都應該對“校企合作”有正確的認識,應當用發展的思維去認識和理解校企合作的意義,但是在實際中存在很多觀念落后“僅為了合作而校企合作”,忽略了人才培養的實質需求。
3.“校企合作”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企業主動,學校過于被動或者學校主動、企業過于被動甚至不動的情況。例如在企業“訂單式”合作模式中學生完全按照企業的招工需求培養,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主動,學校失去主動權,變成過于被動。而在其他的一些模式中經常看到學校主要,企業過于被動甚至不動的情況,缺乏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
4.學校的學分制、教育改革措施、教學體制等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校企合作”進程的不斷推進應當改進和完善,否則讓學生感覺到“校企合作”教育沒有保障,學校的教育不成體系,也讓企業無法互動合作。
5.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中也要注重技術層面的合作,目前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多停留與當前當批次的人才培育過程的合作,忽略了長遠的發展與長期的合作。電子商務本身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在相關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人才掌握技能的同時企業和學校也要培養相關教師的技能,讓其能夠長期適應于不斷變化的人才的培養需求。
當前高校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模式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和改進:
1.學校與企業在合作初期就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在合作過程中明確的劃分責任與義務,有效的保障學校、企業與學生三者的合理權益,最終獲得“三贏”的局面。學校在選拔合作企業的時候也要合理的進行把關,選擇行業資質高的,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及未來就業真正帶來指導和保障。
2.提高“校企合作”認知,可以根據電子商務專業的特征采取多種模式的融合及多個企業的同時合作。例如,訂單式與互動式教育相結合,硬件專業技能方面的人才采取訂單式教育,軟件開發人才采用互動式教育。一個專業不同班可以采取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
3.“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必須同時積極主動,學生才有更大的熱情和更好的條件,“校企合作”本是對學校和企業而言都是互惠互利的,學校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企業能夠獲得更滿意的人才,解決企業人才問題。因此,學校積極主動調整教學體制、教學計劃的同時企業必須積極配合,將人才需求計劃、技能需求等提供給學校,便于學校和企業共同安排和確定實踐教學的大綱。
4.對電子商務專業而言“校企合作”教育的意義更為明顯。電子商務專業技術和理論不斷發展,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相對于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而言永遠顯得滯后,因此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 “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必須從學生入學初期安排和規劃,否則無法系統的安排和學習相關技術,與無法與企業深入合作培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