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浩譽 錢小娟
(523400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東 東莞)
校園暴力是一種破壞校園安定和學生學習環境的行徑,若不及時加以深入研究與探討并使理論實踐于實際行動當中,校園暴力現象將會無法得到有效的扼制。以及在校園暴力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復雜的因素從而促成了校園暴力這一行為的發生,其中往往涉及了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多方面學科,因此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
根據WHO對48個國家的相關資料調查分析,各種形式的校園暴力在如今發生率高達60%,在大學生校園內受過高等教育群體與社會大群體相對不同的情況下,大學生校園暴力發生率卻逐漸接近社會暴力發生率,這意味著校園暴力已經不僅僅發生在中小學學生群體,而高等素質教育也并不代表著暴力行為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扼制。大學生生活更加自由、開放,與此同時也形成了一個新的現狀——大學校園內的暴力更具隱秘性而不易察覺,因為諸如冷暴力的形式往往難以被揭穿,這類相對隱秘的校園暴力往往更加具有隱患,校園暴力行為往往是多個行為促成發生,通過多個行為積累而成,從而不斷發展衍生而成為大型的校園暴力案件。
在現今中國,對于“校園暴力”已經日益關注與重視,校園暴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產生不良作用,更會對社會穩定、未來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校園暴力案件頻發,為此我們采用網絡匿名問卷的方法,對100名在校大學生采用匿名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據調查數據顯示:在100名高校學生中,有43%的同學親身經歷過校園暴力,有30%的同學聽說過及身邊發生過,這樣一個數據比例使我們對校園暴力不容輕視,校園暴力對于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而其中有大部分集中在語言暴力高達40%,語言上的刺激往往對他們的成長經歷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通過這樣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在現在大學校園暴力的形式中,主要以語言、漠視、排擠等冷暴力方式發生,這樣的形式往往更具有隱秘性從而不易察覺。在暴力行為形成原因上,有61%的同學認為,校園暴力施暴者的施暴原因在于滿足其自身心理快感,通過對校園暴力行為施加以達到自己心理快感上的追求,而產生此類心理快感需求的原因據分析,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從家庭內部環境角度分析,根據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所說:“父母像牛馬一樣嬌慣出來的子女,不是家庭的叛徒,就是社會的暴君。”在成長過程中,親情不適度原因往往是導致這樣心理出現的首要原因,家庭環境過度溺愛,從而沒有促使施暴者在幼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其次,家庭存在暴力行為,施暴者在暴力氛圍下成長導致自身成為校園施暴者,使家中暴力行徑無意間模仿并行使于校園之間。以及家庭構成上也是影響暴力行為的關鍵因素,據統計,父母離異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子女的4.6倍,家庭上對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對于家庭教育未給予必要的關注,未能正確認識到教育應該從學校與家庭共同出發。
從社會外部環境角度分析,大學教育環境下更加自由開放,其教育模式主要在于促進學生自理能力,所以相對于之前學習階段,對于學生行為的監管上較為寬松,并且在管理人數和學生人數比例懸殊上的原因導致管理力度較為薄弱,因此對于校園暴力案件難以發現或未能及時發現,缺乏必要的預警制度。以及根據美國學者Schwartz提出的鴕鳥綜合癥,校方往往會因為不良影響而導致校園暴力無法得到正視的主要因素所在。
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大部分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觀念,對于法律的學習程度上不夠,對于自身行為應當承擔何種責任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無法認識到自己暴力行為后果。其次,學生自身對于負面情緒缺乏必要的宣泄途徑,面對處理自身負面情緒的問題上,缺乏一個合理的渠道來釋放自身負面情緒,一個正確渠道來釋放自身負面情緒有助于身體機能及思維上的快速調整,也可以及時地致使暴力情緒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新一代的大學生在網絡作用下,相較于從前,接收到的信息更加駁雜多面,其中也隱含著暴力因素,如網絡游戲中、網絡視頻中暴力行為極其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新一代的大學生。據有關部門調查,65%以上的工科學生,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其違法犯罪之前均直接接觸并受過不良信息的影響,而學生群體正處在極力吸收知識和自我學習的過程,自身對于不良信息自我篩選能力較為薄弱,面對此類信息,相對薄弱的學生十分容易效仿,在無形對于暴力行為的接收從而使得自身成為暴力行為的承載體。
校園暴力是一種破壞校園安定和學生學習環境的行徑,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引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從中可以看到我國對于校園暴力、欺凌等校園暴力行為日益重視,我們通過研究與行動可以有效地預防與減少校園暴力案件發生,可以促進以寢室、班級為單位的同學相互友好交流、幫助被欺壓學生走出暴力陰影和幫助施暴學生及時認識和改正自身錯誤以及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促進優秀學風形成從而使社會得到更好地發展。
[1]李峰.我國校園暴力的成因及防治對策探討[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27(11):132-135.
[2]程偉.透視與思辨:我國校園暴力犯罪成因解析與防控對策[J].理論界,2012(01):53-55.
[3]朱雙燕.當前我國校園暴力問題及其預防對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