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芮
(610074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與政府合作,在各大高校、地鐵站口等地點提供單車共享服務的一種共享經濟的新形態。用“共享單車”這一概念來指代這種新型的出行方式,指的是這種新興的出行方式可以實現一輛自行車服務多人,讓單車投放城市的廣大用戶都能夠得到便利、環保、實惠的服務。
共享單車的發展呈現出以日計算的態勢,在龐大的資本體系擁護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的在全國一線城市、各大高校發展,并迅速地占領自行車共享的市場。單車數量呈現不斷的膨脹式增長,受眾的范圍也不斷增加,共享單車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初見端倪,具體的問題表現在:車輛停放、運營維護、單車的質量安全以及投放戰略等方面。
共享單車屬于“互聯網+”下的新興產物,但整個監管體系以及監管的理念、思路卻未必與時俱進。[1]現有的法律能否適用、如何適用以及是否應當通過法律建立一種新型的監管模式等難題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共享單車企業面臨著很大的法律風險和技術難題,尤其是在共享單車本身質量的監管難題上,極易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在問題發生后,責任難以明晰。
另一方面,對各地的執法部門而言,更面臨著執法難的問題:首先,現行法律規范并不能與實際情況相適應;其次,存在諸多法律空白,使得執法沒有法律根據,無法開展。在實踐當中,城管部門依據現有的法律規范對亂停亂放的共享單車進行暫扣的事件的發生,大量共享單車被人惡意破壞、藏匿、貼上假冒二維碼以及因此造成的侵權事件等,都引起了消費者的爭議,首先是消費者一方對共享單車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嚴的標準,卻又往往求告無門;其次是在傳統市民與城管之間的沖突對立的思維影響下,城管對于共享單車的處理方式也加劇了公眾與城管間的矛盾,這對政府形象也產生了較為負面的影響。
對于共享單車目前出現的復雜情況,如何監管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是一個難題。有人提出將同樣作為結合“互聯網+”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的“滴滴”的監管模式運用到共享單車的監管模式上,雖然有可借鑒之處,但“滴滴”和共享單車的運營模式畢竟存在天壤之別,相比較而言,“滴滴”更是作為一個信息服務平臺,在消費者和閑置車輛的車主間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而共享單車卻是自己制造生產單車并投入市場進行租賃,因此切不可生搬硬套。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采取怎樣的行政監管模式,都應當遵循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并以此為指導。
在全國各共享單車投放之地對共享單車的管理先行先試不足,調研并不充分,還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共享單車管理經驗的情況下,應當給市場和各共享單車地方留出一定的探索空間和時間,鼓勵和允許各地結合實際,做差別化探索和各種有益嘗試。[2]政府從直接行使調控權力轉變為間接行使,[3]充分釋放現行法律為市場發展保留的制度空間。從“管理型”立法向“治理型”立法轉變,賦予市場主體更多的經濟自由權,有助于提升其參與共治或自治的能力。監管市場的規則讓市場的主體參與制定,這樣不僅僅能夠提高規則的可接受性,也更能增加規則的科學性。并且,企業的自身發展中所制定的內外規則,也能夠為行政監管提供廣泛的借鑒。
相關部門和共享單車運營企業應當盡快根據包括GPS在內的現有技術手段,統計相關路段的人流量及其大致走向,以此劃定單車投放數量和區域,使投放車輛與城市交通承載力相匹配。與此同時,應當通過專家的科學論證和規劃進行交通系統的完善,包括共享單車的停放地點、標識制定和增加等。尤其是編制自行車道規劃應當盡快落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在共享單車的市場準入門檻上要嚴格把關,讓共享單車的運營企業投放的車輛經得起國家、行業技術標準的檢驗。在向市場投入共享單車的同時,也應將車輛產品質量檢測合格報告在當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進行備案。運營企業應當在共享單車投放的地區根據科學的距離測算定點組建專業的團隊不定期地對共享單車的質量進行抽樣檢測并且為消費者提供維修服務。除此之外,明晰理賠機制,有助于消費者敢于消費,企業大膽經營,為共享單車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
共享單車的發展本生也基于“共享”的理念,它要求參與者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共享單車面臨的監管問題,最核心最棘手的并非來自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也不是存在的合法性問題,而是參與到共享單車使用過程中的某些人,缺乏道德感,更缺少守法的意識和守法行為的問題。[4]因此,加強誠信機制的約束力確有必要。
在加強誠信機制約束力的問題上,還需新思路新想法,企業可以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根據共享單車使用上的實時定位功能,對使用完畢而未按劃定區域進行停放的共享單車使用人進行類似金額上的懲罰,增加其違法成本。其次,即便是違法成本的增加,也難以阻卻某些消費者的違法行為,此時還需政府有關部門以國家強有力的公權力進行二次懲罰。企業與政府可以共享相關數據,將消費者的違法違規行為納入到社會征信系統當中,發揮征信系統的規模效應,以此對不遵守法律法規的消費者產生震懾力。政府和企業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增強消費者的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感。
[1]李雅文,李長喜.互聯網立法若干問題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3.
[2]侯登華.網約車規制路徑比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5(6):101-102.
[3]陳甦.商法機制中政府與市場的功能定位[J].中國法學,2014(4):42.
[4]劉勛.離開法治,共享單車將寸步難行[N].人民法院報,201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