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群
(210097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南京)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顯著地變化,原有的社會群體的利益發生了改變,同時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很多新的社會階層出現。因此從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來說,社會階層的變動對于經濟的發展推動和社會全員的進步都有著較為持久的影響作用,同時當前社會階層在變化過程當中所產生的一些負面因素也會通過機制影響民眾的心理,從而會對我們的社會穩定產生影響,因此對社會階層了解,并且了解它是如何影響社會發展變革的對我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社會階層,階層流動和階層固化
社會階層一般是指由于社會中經濟、政治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在社會結構中處于不同地位的群體們,這些群體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社會資源方面的差距,以及這些群體在主觀上感知到的由此造成的社會地位的差異。在往常的心理學研究中,社會階層通常作為一個人口變量來考慮。近幾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階層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動機產生很多根源性的影響。社會階層不僅從一開始就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差異影響,而且這些差異反過來又會加劇階層的固化。
以往測量社會階層大多采用客觀的社會指標,例如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收入、職業等作為衡量指標,確實如此,人的財務狀況往往決定了人們對資源的擁有程度,例如教育機會、營養食品、住房等,并且反過來,這些資源有助于人們的能力和特權。因此,人們擁有的經濟資源越多,他們獲得的機會或者生活資源就越多。相反,人們擁有的經濟資源越少,他們的機會和生活資源就越有限。所以在向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情況更是這樣。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結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都依賴和強化了社會分層和固化這一特征。社會分層是指一個社會的分層,分層的結構以及社會是如何重新布置在結構上資源的分布。有價值的資源包括SES因素中的社會收入身份收入、教育和職業。以及權力和特權的概念。
和社會階層相對應的概念就是階層流動。階層流動就是指:一個從較低的社會階層移動到另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的群體能力。階層流動的方向是向上和向下。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自由流動,階層彼此之間并無壁壘阻礙,所有身份的人都可以暢通無阻的通過努力去進入自己想要的階層群體中。而隨之出現的就是階層的固化,在社會轉型期內,由于受社會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于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在網絡上盛行的某些“官二代”“拼爹”等詞語都反映了階層固化的現實。
2.社會階層測量
(1)客觀社會階層的測量。對于客觀社會階層,學界經常使用的測量指標主要有收入、職業和教育等。一些研究者僅僅選擇其中一個指標去測量。另外一些研究者測量其中兩個或三個指標,在同一個研究或不同子研究中分別考察它們與其他變量的關系。還有一些研究者則將其中兩個或三個指標合成一個總的指標。例如有的學者先測量被試的家庭年收入、父母(或個人)受教育程度,然后將被試在這些指標上的分數分別標準化后求和,以此作為客觀階層的指標。
(2)主觀社會階層的測量。對于主觀社會階層的測量,最有代表性的測量工具是主觀社會經濟地位MacArthur量表。它是一個10級階梯量表,代表了具有不同水平收入、職業聲望和教育程度的人所處的位置。在測量過程中,首先給被試呈現一張梯子圖片,讓被試想像一下這個梯子就代表了他在社會中所處的階層地位,等級越高表示其所處的階層地位越高。主試接著告訴被試梯子最頂端的人處于社會最高層,這些人的生活條件最好、收入最高、工作最為體面,受教育程度也最高。而梯子最低端的人則相反,他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條件最糟糕、收入最低、工作最不體面,受教育程度也最低。最后請被試結合自己的收入、職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在梯子某一級的旁邊畫一個記號,表示其感知到的自己在整個社會等級中所處的位置。
社會階層的心理學研究取向一共有五種比較流行的取向。
第一種是勞動視角,這種視角把人按照人與人之間的勞動關系和對生產工具的占有程度來分類,并且該視角認為按照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清晰地把公眾分為統治階層和勞動階層,并且統治階層下的各類社會組織都會進一步強化統治階層的權利以此來控制勞動階層的生活。
第二種取向是健康心理學視角。在醫學上發現,高階層在很多身體健康方面都優于低階層,既包括身體的,也包括心理的,不過,這一觀點還未真正形成特別具有說服力的理論。
第三種就是社會文化視角。該視角將階層看作一種為同一階層個體所共享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形式,并在一種階層的內部塑造出具有階層特異性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與健康心理學視角只關注健康不同,社會文化視角極大地擴展了社會階層研究的關注面,考察了高低階層在生活中多重差異,并且對于各階層在不同方面的差異,也都從文化的視角加以解釋。
第四種是社會認知視角。它較為強調高低階層基本認知風格上的差異導致了他們在多個方面上的差異:低階層的人掌握資源較少,對外部的依賴更強,因此形成了情境主義的社會認知傾向,更容易認為個體自身的生活和發展主要受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不論是心理還是行為都表現出了外部定向的特點;而高階層掌握的資源相對豐富,因此對外部的依賴感較弱,他們更多將自己的生活狀況與自我的努力程度聯系,因此形成了唯我主義的認知風格,傾向于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受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
而第五種則是等級視角,最主要的創新之處在于,它是高度強調主觀階層對個體的影響。它用來解釋階層之間差異的心理因素認為,是個體通過與別人比較,形成的關于自己在社會層級中相對等級排名的感受和認識。
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依然停留在從理論層面上去探討不同的階層會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有必要繼續考察不同階層的心理與行為差異以及形成這種差異的背后的心理機制。并且要把這種在理論上關注階層差異的基礎研究擴大到關注階層流動和不同階層心理需求的應用研究上來。在微觀上進一步挖掘低階層難以向上流動的個體內部因素,以培育低階層向上流動的能力和信心。同時也要在宏觀上,綜合考慮各種社會現實因素,找到阻礙社會流動的障礙,建立一個上下流動通暢的晉升通道,使低階層的民眾有更多的機會和自信去追求上層的生活,同時如何兼顧到高階層的利益,使之兩者可以和諧相處,推動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1]郭永玉,楊沈龍,李靜,胡小勇.社會階層心理學視角下的公平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15.
[2]胡小勇,李靜,蘆學璋,郭永玉.社會階層的心理學研究:社會認知視角.心理科學,2014.
[3]郭永玉,胡小勇.個人幸福·社會公平·世界和平——心理學家的人文情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
[4]郭永玉,楊沈龍,胡小勇.理想公平與現實階梯:心理學視角下的社會分層與公平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