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羽萱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明了新時代發展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法治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民主法治建設已經邁出了重要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在報告中,“四個全面”被反復強調,全面依法治國已經提上國家日程,公民法治精神亟待培育。
法治精神是“意識領域內對法治的一種自覺認同并產生信仰的狀態,是一個融人權、民主、公正、理性、和諧等諸多精神內涵的統一體,它是現代法治的內在驅動力”。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公民法治精神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困境。
首先,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其中也包括有系統的法律制度,但是在我國漫漫的發展歷史中,“人治”往往高于“法治”,中國的法律文化所體現的法律精神與現代法治社會要求的“公平”“公正”“民主”的法律文化所去甚遠。第二,我國法制宣傳教育已經進入“七五”普法,對全社會法治精神的培育奠定了法律知識的形成和法治觀念的建立,但是距離法治社會的要求還存在很大距離。第三,社會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守法的氛圍,部分法律的懲罰措施不夠引起公民的警示,使得違法的成本遠遠低于守法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又由于公民自身的法律意識普遍偏低,這就使得違法行為層出不窮。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當今時代的鮮明特點。法治精神是公平、正義、平等、自由、秩序、安全、權利等價值理念的綜合體現。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加強公民的法治精神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秩序有序發展,進而促進法治國家的建設。這是一個從國家到社會以至于反映于公民個人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從公民到社會最后體現在國家綜合國力的結果。因此,加強我國公民法治精神建設刻不容緩。
實行全面依法治國,建立公民法治精神對于其自身也同樣意義深遠。首先,實行依法治國有利于維護公民自身合法權益,保障公民穩定生活。其次,建立公民自身的法治意識有利于提高公民自身的道德素質,提升精神文化層次,進而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提高公民法治意識,提升公民的法治精神有利于公民保護好自身合法權益,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運用合法方式維權,在國家集體利益受到傷害時能夠積極維護法律尊嚴。最后,樹立法治意識是成為四有公民的必然要求。作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領導下的公民,應該有系統完備的法治意識,培養起崇高的法治精神,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
在新時代面前,青少年的發展也預示著國家的發展,因此,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制知識,幫助青少年樹立法治意識,建立法治精神至關重要。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實行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我國公民的法治精神建設有利于促進改革平穩有序進行,有利于緩解改革中產生的矛盾以及利益分歧,同時,也有利于我國公民更好的了解我國政府的改革措施,有利于公民積極支持并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首先,要注重對法治觀念的啟蒙教育,教育要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使法律走進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使法制教育的內容真正成為公民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法治精神替代潛規則的過程是觀念革命的過程,是思想啟蒙的過程。一切文本意義上的制度,如果不能被激活,那只能躺在紙面上。在中國,憲法就需要首先被激活。法治精神不能停留在法律文本里,不能停留于法治口號中,而是必須植根于人們的心靈深處。在人治傳統根深蒂固的中國,法治尤其需要啟蒙,否則人治傳統很難讓位于法治精神。①各社區委員會定期舉辦法律宣講活動,各法律相關機構積極舉辦公益性的法律援助。通過具體的案例講解法律條文,幫助社會各界人士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的時效性。
第二,推動全社會全方位、各角度實現平等、公正、法治,使公民對法律產生信任感,并愿意在遇到問題時積極尋求法律援助,并自愿接受法律的管理。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保護法律所規范下的社會。同時,提高懲罰力度,提高懲罰的成本,用強制力降低犯罪率。
第三,加大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他們能夠在接受社會各界的法制宣傳、家庭的烘托、學校的教育指導下,更加主動學習法律相關知識,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不僅必要而且緊迫,需要全社會從依法治國的高度認識,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培育全體公民的法治精神。
[ 注 釋 ]
①錢弘道.法治精神形成六論[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01).
[ 參 考 文 獻 ]
[1]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2016-7-4.
[2]馬兆明,王常柱.法治精神: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尺度——全面從嚴治黨視閾下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探析[J].東岳論叢,2016(08):46-47.
[3]錢弘道.法治精神形成六論[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01).